|
敲了敲院门。其实,他不该敲,轻轻一按电铃便可以了。
有穿军装的警卫人员,打开门扇上的瞭望孔,看了看,客气地在里面问:
“您要找谁?”
“我找何妈妈!”
“从哪儿来的呢?”
“西柏坡。”
“请稍等。”院门敞开,何连芝亲自迎出来。一把拉住青海:
“我的孩子!何妈妈是多么想你啊,捎了信儿,你也不来看我。”她忽然想起了什么,朝门口又看一眼, “尔妈呢?她又哄了我,这个老婆子!”
何连芝拉着青海,穿过长有花木但并不大的院子,进了一间并不算宽大的客厅。何连芝用右臂抱着他,坐在沙发上。青海的个头不高也不胖,仍像她一个小孩子。警卫员把青海带来的大包小包,放在了客厅的角落。青海回答说:
“俺娘可想你哩,她说了多年要来看你、也没来得了。这会儿老了,行动不方便,让我替她来看望何妈妈。”
有人沏杯茶放在茶几上,又端来一盘糖果。何妈妈抓把水果糖递在他手里,他拿一会又放回去。心思,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见面就给我糖吃。何妈妈又亲自削个大苹果递过来。青海还想推辞,她说:
“你要不吃,我可就不高兴啦!”她硬递给了青海,又接着说下去,“西生他爸在世的时候,就常念叨你,那一年我回西柏坡时,他对我说,‘去看看咱那个孩子怎么样了’,他惦记着你们全家,惦记着西柏坡啊!”
青海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温暖,像是久久离家的孩子,刚刚回到家里,见到亲生妈妈时的那种温暖!那种亲切与幸福!
说了会子话,何妈妈吩咐人备晚饭的时候,青海走出客厅,想看看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家里,是个嘛样儿,到底比老百姓阔气了多少?何妈妈看出了他的意思,就带着一处处参观,并为他讲解。
这一处房虽然挤在一般市民居住的小胡同里,却是个独门独院,院子不大,像个普通农家院落。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木,还有一架葡萄。这都是董老亲自培植的,这个老人特别爱好花木。小小院落,变成了个小花园儿!
靠小院的北侧,是一排北房,中间是客厅,穿过客厅往东头儿,是董老的书房与卧室。书房里只有两个书架,除了马列著作,还有不少线装的古书。一张办公桌,上有砚台、毛笔筒儿,一本拓裱的碑帖。卧室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床头有一盏自制的落地灯。简单得很!
客厅西侧是厨房与卫生间,这一切都是他活着时的样子。他的秘书和几个警卫人员也都还未动,全都还住在这里,继续他们未完的工作。
这时,何妈妈留在身边的一个儿子和儿媳,下班回来了,听说来了西柏坡的客人,都到客厅里来看望。互相都说过话,但都不认识,那时在西柏坡的时候,都还小,董老把一个大点的孩子,还送在邻县微水那里去读书,很少回到西柏坡。青海那时刚1岁多,虽然跟董老最小的酉生,天天一块儿玩,可如今也不会认识了。他倒是忽然想起来打问:
“何妈妈, 酉生没跟在你身边吗?”“酉生到河北晋县农村劳动了几年,后来就安排到他劳动的那个公社工作了。”
因为平时何妈妈给她的几个孩子,及在这里工作的董老的秘书和警卫人员,都讲过在西柏坡的事,故他们也想起来打问:“妈妈,咱们在西柏坡时,你送到医院抢救的那个小弟弟,后来又见过面吗?”
“那一年,你爸让我到西柏坡去看望房东和乡亲们,就见到了……”
“他叫什么名字呢?”何妈妈的孩子是问,来人是不是呢?妈却回答说那年见过。便想他估计错了,就转口问了他叫什么。何妈妈看了一眼身边坐的青海,又拍拍他的肩膀,便给她的孩子们说:
“你们就问他吧!”
青海从沙发上站起来,心情有些激动,但话说得很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真挚的感情:
“董老和何妈妈救活的那个孩子就是我。我叫阎青海,今年31岁。这次专程来看望何妈妈,就是来向救命恩人,表达我及我们全家的谢意。我说的仅是‘谢意’,因为我没有抵的过救命大恩的谢礼。我还来迟了一步,已经无法向我亲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