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前没有柿树和石碾了,更没有水灵灵、绿旺旺的菜园子,她也无需再寻找她和董老种过的菜地,但她相信,这就是迁家后的西柏坡,迁家后的房东。虽然村子的模样变了,村子周围这许许多多的山头却没有变,前面的梨山屏障,奶头山、铧子尖,后面的杏山二坛坛墙……这一切,她还是那么熟悉!
有人告诉,这就是阎志林家时,她不再等别人前边带路,第一个迈进了房东家的门槛。她好像是在回自己的家,有点迫不及待地看到家里的亲人。
青海妈正好在院里干活儿,两人虽然20年没见,却一见如故?两人一句话还没说,就拥抱到了一块儿。
在中国山区农村,谁见过这种大礼?连她们自己也没有,连她们自己也没想到,会来这样的一个见面礼。随后跟进来的各级官员,和村里的乡亲,看了她俩这种真挚的,不一般的亲热劲儿,都受感动了。
两人久久抱在一起,两双眼睛都含着激动的,欣喜的热泪。两人松开胳臂,何连芝用食指厾点着青海妈,第一句话说:
“你这个老婆子,也不去北京看看我!”
青海妈回答她:“你这个老婆子,是肉饱子打狗一一一去不回!”两人亲热了一会子,青海妈才想起把北京来客,省地县来客,让进屋里坐下,拿烟沏茶。何连芝先表达了董老对他们全家,及西柏坡乡亲们的问候,说他很想亲自来看望大家,只因工作太忙,派她为代表,前来看望和问候。她倒真有间不完的事,已经隔过了20年,西柏坡的事她都想问个明白。可她问了不多几句,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把屋里、屋外的乡亲们一一都看过,然后对青海妈说:
“大妹子,那一年你要扔掉的,咱那个孩子呢?”
“老大姐,你的眼已经花啦?站在你面前的,不就是你跟董老帮咱救活的孩子!”
“我走的时候,这孩子还不到两岁,如今长得比我都高了。我的眼睛再好使,还能认得出来吗?……这孩子今年该是多大啦?”
“都30多了吧!”青海妈回答。
“不对。我这老大姐眼没花,你这小妹子倒是老糊涂了!我走了有30年吗?”何连芝的脑子很清楚,说错的话,立即便察觉出来了。
“何妈妈,我今年是22岁。我妈说错啦。”青海回答。
“这就对啦。我记得你跟西生差不多一般大。”何连芝小儿子的小名叫西生。何连芝问完了青海,又问西柏坡这里修水库,搬家,搬家后的生活……说起来没个完。
何连芝临走,一再跟青海妈说,“有空了一定到北京住些天,带着青海一块去,董老很想念这个孩子呢。”青海妈也答应了要去。这就是她刚才数念青海的原因,光说去,可又一次也没去。
这已是1979年的秋后,青海跟爹妈商量好了,要进京"探亲"要表达不忘救命恩人的心意。遗憾的是董老已经不在世了!
带点什么礼品好呢?去看望救命恩人,总不能空着手去啊。这么一件小事,倒把一家人难住了。带好东西家里没有,要买值钱的东西,又买不起;要带一般串亲的礼品,又拿不出手。怎么办好呢?青海妈想出个主意:
“那一年,我给董老屋里送了筐渎过的硬柿子,他们一家人可高兴哩。我看这一次还带这楼柿子,物件儿不好,是这么一个心意。”
全家人同意,就这么定了。家里没了柿树,到邻村去找来一小筐。还弄来一小袋,刚从枣树上摘下的脆生生的红枣儿。再加了些核桃。虽然不值多少钱,也算是尽心尽意了。
青海带着爹妈的心意,带着西柏坡乡亲们的问候,来到了北京。他照着何妈妈说给他的路线,穿过王府井,经过美术馆,向北一道大衔,在路西一个小胡同找着了门牌号码。他心里想,国家副主席怎的跟市民一起住在这小胡同里呢?他想象着即使不在中南海,,也是北京最漂亮的地方,最阔气的高楼大厦。怎的跟在西柏坡的时候一样,又跟老百姓挤住在一起呢?
他敲响了关着的院门。这院门跟农村里一般人家的差不多,还比不上人家好的阔气呢。只是农村里在这大白天,只要家里有人,院门总是敞开着。城里的住户,不管家里有人没人,都关得紧紧的。所以,他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