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便产生了亡国论者,他们认为中国是必亡无疑了。其他人呢?那时的4万万中国同胞,不用说全部失掉胜利信心,即使有一半或几分之一失掉了信心,就可能导致不战即亡。而且也确实有许多中国人,不知中国的前途如何,自己没有办法,又看不见一丝胜利的希望,哪里还能有什么信心呢?
正是这个关键时刻,《论持久战》发表了,第一阶段,敌进我退,第二阶段,敌我相持,第三阶段,反攻。4万万中国人,像在漆黑无边的夜里,突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几句话即可抵得千军万马,无敌雄师!
如果仅仅是“老马夫”,能有此与毛泽东不约而同的“持久战”的见解吗?
朱德和少奇奔西柏坡来的时候,即中央分为前后委与工委时,留在陕北的三位中央书记,代表中央,来西柏坡的两位书记算做中央工委。
三位书记在艰苦的转战中,负责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不过,在那一段时间里,解放军的大的行动,和重大的事情,当然要由中央决定和指挥。一些具体的事情,包括部署安排和打法,各个战场的指挥员和将军们,都发挥了各自的才能。
从此,有人便认为朱德与少奇领导土改,不管打仗了。其实不然,这一段时间,他主要指挥了华北战场,解决了晋察冀的军事问题。
从1947年6月中旬起,即朱德到达西柏坡的第二个月开始,到当年12月中旬止,他与聂荣臻会商,指挥了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四个战役,歼敌58万多人。使华北作战转为主动,在全国第一次获得了进行攻坚战、夺取大城市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保证了中共中央及解放军总部,安定有效地在西柏坡指挥了整个战争的最后的大决战。
就在大决战的去张日子,包括三大战役前的川重要战役,一共是10个月,设在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每星期六召开一次军事例会,由作战部长李涛主持,杨立山等人参加。五大总指挥多都无暇光顾,但朱德却是每会必到的。因为是军事例会,他是总司令,他有责任掌握总的战争情况,并一起研究解决各个战场的许多重大问题。
五大总指挥的碰头会议上,他更无一次缺席毛泽东起草的作战方针、部署安排,甚至电报,即根据朱德、周恩来提供的情况,以及少奇、弼时共同的意见,加上他个人的智慧与才能,汇聚成文的。不可否认,毛泽东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但说这时朱总不管打仗,那是错的。知情人说过一句话:“总司令不管打仗,还要‘总司令’干什么?”
真如一架精密的机器,主要部件缺一不可。比如,第一场大决战的胜利是在东北获得的,如果没有少奇在主持中央工作时,看中了这步棋,决定迅速进军东北,掌握东北(当时毛、周到重庆谈判), 就不可能这样迅速在东北获得胜利。至少可以说,这场决战的胜利基础,有着少奇的功劳。但却有人认为,少奇不管指挥打仗,跟大决战无关。那也是一个误解。
几个主要部件之外,还有不少重要部件,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设想,这场战争,如果没有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聂荣臻……甚至包括林彪,能不能迅速取得大决战的胜利呢?
这件"艺术品"的成功,是亿万人的“塑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