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岸英帮俺们割完这块稻,已经收工回去了。"
小康急忙返回来,先到食堂看看,岸英并没有来过,只好再到他的住处去找。走到院外,正好又碰上了卫士长李银桥。
"小李子,岸英回来了吗?"小康问。
"回来一下,去吃饭了。"
"那怎么食堂没有他?"
"不会的。我看见他拿着碗筷走的。"
"食堂真的没有。"
"你说的是哪个食堂?"
"中灶食堂呗。 "
"去看过大灶吗?"
"说好的是中灶,他不会去大灶的。"
"谁批准他去中灶?是主席吗?"
"是行政处。"
"那就是我说对了。准在大灶。"
小康径直朝大灶食堂走去。大灶在中灶的西面,恶石沟小河的岸边上。小康走下一个小坡儿,向北一拐,一眼便看见岸英蹲在河沟边上,端一碗小米饭正吃呢。
“岸英同志,那边食堂给你安排了,请到中灶食堂去吃吧。”
"不用了,我以后就在大灶食堂吃饭。请你不要再挂记这件事了。"
小康只得慢腾腾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难道是因为我……小李子为什么要问是谁批准的?听说是行政处以后,他又为何肯定准在大灶?……小康恍然明白了,这一定是主席吩咐,错不了!”
"岸英,像你这么说,咱们都成‘劳动大学'的同学啦!"还是那个小伙子说。他嘴里说着,手里的镰刀却“唰——唰——”有节奏地响着。
"同学不同学的,咱们应该算是乡亲。不对吗?俺们跟毛主席也是一个村里的乡亲呢!俺们喝的是一眼井里的水,吃的是一块地里打的粮,住的是西柏坡一个村里的土坯房……怎么能说不是呢?"另一个青年说。
"你说的很对。军民一家人嘛,咱们不仅是乡亲,还是一家人哩!"岸英说。
有人唱起歌来:
军队和老百姓,
唉哟,军队和老百姓,
咱们是一家人。
……
"岸英,这几天没看见毛主席出来,他是忙得顾不上出来走走吧?"又有人问。
"你看,那不是他们来了吗?"岸英朝着苇塘边的道口儿:指了指。
大家一听毛主席来了,都停了手直起腰来,朝着苇塘的道口望去。他们正在收割的这块稻叫小滩地,紧靠着大苇塘,只是距苇地筒儿的道口远些,却也看得清楚。
道口的南端,有几丈远的浅塘,那条由苇地筒儿伸过来的小路,穿过这段浅塘,才接上稻田中间的渠堤道。毛主席由北向南,正好走在这段路上,迎面有两个挑着大捆稻个子的老乡向北走去。这儿的路很窄,这大捆稻个子把路挡住了。路旁的浅水塘里有几个士墩儿,可以迈上去让路。两个挑稻的老乡发现迎面走来了几位中央领导人,正欲让路时,毛主席向他们摆摆手让他俩一直朝前走,他自己迈上土墩给他们让路。
毛泽东的身后,还走来少奇、周恩来、朱总和任弼时,他们四人在主席迈上土墩之前,已经迈过去把路让开了。远处看不十分清楚,他们五人手里似乎也都握把镰刀,一直走向这块广阔的稻田中去了。
岸英和乡亲们又猫腰割起来。一边割又说起了闲话:
"岸英,你爸那么大的官儿都来帮我们收稻,怎么你媳妇也不来呢?"
岸英没有马上回答,有人当他没听懂,又解释了一句:
"就是你们说的爱人儿。我们谁都没见过你爱人出来过。"
"没人愿嫁给我,哪儿来的爱人!"岸英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们才不信呢!"
"真的。还没对象呢。"
"你多大啦?"
“二十七。”
"都快三十的人了,要在我们这乡村里,都寻不上媳妇了。"
"我也可能寻不上了。"
"你还能打了光棍儿!"
"我怎么不能呢?你们村的那个光棍汉对我说:‘我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他觉着蛮不错呢。"'
"那他是寻不上,没办法。"
"我也是寻不上。"
"我们这里还是父母做主。你爸怎的就不帮你寻一个呢?"
"他爸那么忙,哪有工夫管这个事呢!"
其实,在延安的时候就有人给他说亲了。
抗战胜利那年,毛岸英由莫斯科回到了延安。
中央机关的人在猜测:毛岸英到苏联学了不少本事,都留洋回来了,革命大业正需要人才,一定要安排个重要岗位。
过了几天,听说他下乡跟着劳动模范去学习和劳动锻炼了。留洋回来又去学种田了!大家都很纳闷,这是谁叫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