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弼时在后面紧紧跟上来。他的岁数比主席要差十岁,这一年才四十四岁。可他的身体比不上主席,在这风雪中爬山,走不了几步就喘不上气来。他让警卫员邵长和把马牵过来。
"这个路不能骑马。要不,我背着你吧?"邵长和想找副担架却找不到,想想只有背着这一个法子了。
"不用背,我走得动。你把马牵来,我扶着……"邵长和要扶,他不让,却抓住了马的尾巴,让马带动着,一步一步向前迈去。
主席在前面走了一会儿,停下来,向后望望,然后对卫士长说:"小李,你返回去看看任弼时同志怎么样了。如果不行,就给他找副担架吧。"小李子去了,他又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咱们歇一歇再走吧。”
在哪里歇呢?总不能站在没膝的雪地里,让这大风大雪吹打着歇吧!还是老马夫侯登科有经验,在这伙年轻的警卫员中,惟独他在长征路上翻过雪山。只听他说:"快动手,挖个雪窝子!"
头一天已经往路边堆过一次雪,再加上今天铺盖下来的,尤其是那背些风的低洼处,总有一丈多厚了。主席让在陕北留下来结婚的张瑞岐,跟主席交替骑马的小青年李二亭,还有为主席藏书的马汉荣等,一起动手,像在陕北挖窑洞似的,挖出了一个雪洞。大家一起钻进来,一个个眉开眼笑的,好像由冰天雪地突然走进了放有暖气的屋子那么暖和。
"老侯,你说这五台山的风雪,比咱们长征过雪山时的风雪大不大?"主席问他的马夫。
"今天的风雪还大一些。可那时比今天感到要艰难得多!"老侯回答。
"那时候,我们肚里无食,身上少衣,体质比现在要差得多,而且是长途跋涉,疲劳过度,能不感到艰难!你说是不?”
"我明白了。"
"主席,现在都4月中旬了,怎么还下这么大的雪?"年轻的警卫员李二亭问。
"你这个河北人都没听到过五台山的故事?这五台山有一座清凉寺,寺里的文殊菩萨到东海借来一块歇龙石。自从这.块石头取来以后,山上忽然变冷了。……"主席给他讲。
"那只是故事,不会是真的。"李二亭不信菩萨。
"有本书上是这么记载五台山的:‘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夏,故曰清凉。据说这里到农历六月才能解冻,八月又要结冰,只有一个七月无冰雪。所以这座山原来叫清凉山,到北齐以后才改称五台山的。"
"为什么叫五台山呢?"马汉荣问。
"我们爬上山脊以后,那里叫台怀,在台怀周围的几十里之内,有五座高耸的山峰,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那五个台比这座山脊背还要高得多,冷得多,上面连树木都不能长的。那台顶的寺院和菩萨都是用巨石雕刻和修筑的,不然要被狂风卷走的。"主席继续讲。
"主席,我们还要爬那台顶吗?"马夫老侯有些害怕了。
"不用。我们翻过山脊就行了。这个雪天,那台顶想爬也爬不上去的!"
他们这挖雪窝子的办法,一下子传给了所有的大队人马。没多大工夫,沿着盘山路,一个连一个地挖出了好些雪窑洞。谁爬不动了,就钻进雪洞里歇歇。行军速度虽然十分缓慢,却也保证了大家的休息和安全。
周恩来带领的一支人马,因为动身早了两个钟头,赶在这一次暴风雪到来之前,便爬上山来了。这个山脊的凹处有个村庄,位在五个台的当中,叫做台怀。除了街口有几家小饭馆,尽是一座连一座的大寺院,连成一条杨林街。街上也看不到种田的农民,来来往往的,多是身穿袍子的喇嘛和尼姑,还有身披袈裟的和尚。真是一个"佛家"的世界!
周恩来、张连奎和周官等人,见过几个寺院的长老,查看了已经备好的食宿安排,便等待着大队人马的到来。原估计中午过后即可到达了。风雪一来自然要推迟一些时间,可是直等到天傍黑也不见影儿。
周副主席已经往叶华岭的鸿门岩接过几次了。他心里有些着急,不知是大雪封路走不得,还是另外出了什么事。他派几名骑兵战士下山去接,仍然接不来。此刻,他带了两名警卫员又来到鸿门岩这里,向下望望层层的山峦,只是白茫茫一片,除了呜鸣的风声,别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回头再看看山上这起伏的山头,在那压了雪团的古松掩映下,是一座座红墙绿瓦的大寺院。有的在山洼里,有的在半山腰,还有的修建在山头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