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侯,这一副担架准备了几个人?"主席间马夫。
"六个人。都是年轻力壮的。"侯登科回答。
"你去告诉他们,就说我这个担架队解散啦,让他们支援前方去吧!"
周副主席想要制止,主席却坚决地摆了摆手,让老侯去通知了。
毛、周二人,像散步似的,继续在转悠。主席在警卫战士身上又发现了问题:"什么时候给他们换新枪了?"
"刚换的。"副主席回答。
"从哪儿弄来的?"
"是彭德怀同志派人从前线送来的。他说,为了中央机关和主席的安全,将新缴获敌人的这批新武器,交给警卫团使用吧。我想,警卫团地处在前线上,随时都可能与敌人发生遭遇,就答应收下了。"
"可是,要保卫陕北,收复延安,靠的是彭德怀同志指挥的野战军,而不是我们的警卫团。现在既然收下,就先用些日子,待有机会了,还是要送到前方去。"
待夜幕拉下来的时候,中央纵队便开始出发了。向着正西方向,先奔田庄。他们夜行日宿,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行进着。
由西向东来的数万胡宗南军,却没有这么平稳安静,他们急红了眼,猛扑猛窜,好像要到这黄河边上来抢食山珍海味鸡鸭鱼翅,来晚了便要吃不上似的。
没过三天,这两支队伍便交叉在一起了。没碰上面吗?没有。不过只隔一道山梁梁,一个在山南,一个在岭北。这山梁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所以这两支队伍的距离,便时远时近,有时连大声谈话都听得到了,几乎要碰在一起!
幸好这是在夜里,不然双方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山北的胡军,灯笼火把,大张旗鼓,真可以说是浩浩荡荡。岭南的"三支队",人马虽不强壮,纪律却分外严明,再加道路熟悉,老乡的协助,用不着灯火,条条道路随便挑,愿走哪条走哪条。那些高举灯笼火把的人,倒是些瞎子,他们根本发现不了他们日夜要寻找的这个"三支队"。所以,"三支队"也不必避开他们,只管抄着近路往前走吧!
但是,又不必走得快了。因为"三支队"要到的地方,正是胡宗南军刚离开的地方,要是到的早了,人家那么多人马一时开拔不尽,还腾不出地方儿呢。要给人家留出时间,把他们都调到了黄河岸边,这里再到达也不迟。这好比《西游记》上的一场武打:那妖精笨蛋气势汹汹,扑将上来,抡刀猛砍……孙悟空却不早不晚,不慌不忙,待那怪物已经扑上来,在把刀抡起来的时候,他却转到了那个庞然大物的后头所以还要掌握点行军速度。
"三支队"由枣林沟出发,经田庄、老君殿,正在朝着石湾的方向行进。一路上爬山越岭十分辛苦。陕北这个地方靠近内蒙,到了这三四月份,还常常受到寒流的侵袭。这几天忽冷忽热,有些战士得了感冒。周恩来从马上跳下来,冲着他的警卫员喊了一声:
"小成,你把这匹马送到警卫团去。"
"那你骑什么?"小成有点纳闷。
"你就说,这是机关余出来的备用马,让他们交给病号骑。"
"可哪里有多余?送走了你就没的骑了!"小成明白了副主席的意思,却是不愿将马送走。
"你不用担心我嘛,我比你们小青年还走得快呢!"
小成噘起了嘴,脸色很难看,磨蹭着不去送。但他忽然看到了周副主席那微笑的脸色,和那和善而又坚决的目光,像在求助他办事,又像在下命令……。
“快着去吧!他们还急着用呢。”
副主席又在催他,他再不能犹豫了,便接过马缰,牵着送走了。
周恩来跟他的“小鬼”们说说笑笑走在一起,好似要去赴一次愉快的宴会,不,好似要进北京坐天下了,个个都是那么高兴。他跟这些“小鬼”们好像一样年轻了,哪里像是五十拉巴岁的人!
就在这天夜里,也是这个时间,毛泽东骑在马上走在前面不到一华里的地方。每每到了这个夜间,他的精神就分外地好。他一边走一边在观赏着陕北夜色,偶尔也向北面的山梁瞭一眼。因为山北面的敌人时而发出“咕咚呀嚓”的声响, 不知是马匹摔下了山崖,还是炮车滚进了深渊。这种声音,让人由不得要朝他们看一眼。
主席收回目光,又注意到了走在他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怎么搞的,他像喝醉了酒,走得趔趔趄趄,无精打采。主席很了解这个小伙子,他机智勇敢,很能吃苦,走这么几步道,决不会累成这个样子的。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