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又不能不讲一点策略。如果这支队伍全部由大连上岸,那可真是一支浩大的"东北民主联军",能取得苏军的同意吗?即使能同意,如果蒋介石质问他们,他们又能如何回答?也不能不为他们想一想。于是罗荣桓指示:分散靠岸地点,可在能够登上东北土地的各个地点,进入东北。
这样进入,苏军不会都看得见。即使看见了一些,也有理由好跟他讲。即使他不大同意,大批人马却已经开进去了。只要他不坚决拒绝,甚至使用枪炮阻击,那都不要紧。
谁知是苏军看到了还是没看到?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性最大的,是他想通了这个道理:不管是国民党军还是共产党军,都是中国的军队,都有权力接收东北。为何只能允许国民党接收,而不允许共产党接收呢?跟国民政府签订条约,那它是代表的一个中国,自然也包括共产党在内,为何能不让共产党的军队来接收东北呢?
所以,十三万大军在罗荣桓将军带领下,已经全部开避了东北。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也开始了夺取热、察,进军东北的具体行动。他给他四个战区的司令长官下达了命令:
傅作义率部, 沿平绥路向东。
胡宗南率部, 沿同浦路向北。
孙连仲率部, 沿平汉线向北。
李品仙率部, 沿津浦路向北。
重庆谈判的和平协议,早变成一张废纸了。或者说,在动笔写上那些条款的时候,就是一张废纸。只不过是为了摆摆样子,让人知道,邀请过了,也谈判过了,再不能怨他战而不和。
在这四位战区司令长官出动之前,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代表解放军总部(毛泽东由重庆回到延安不到一月即有病住院,仍由少奇代理中央主席),业已发出命令:切断敌之交通线!于是:
聂荣臻、贺龙指挥平绥战役,解放八城;
陈毅指挥津浦战役,控制津浦线三百里;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平汉战役,歼敌两个军,并争取高树勋率一个军起义。
李先念、王震率部在鄂豫边境发动进攻,吸引了蒋介石的六个军急忙迎战……
这样,不仅切断了几条铁路线,还让他到处忙着打仗。路走不通,人忙打仗,蒋介石的运兵计划便不得不 告破产。反过来讲,便是保证了解放大军抢先进入东北,还得有站稳脚根步步发展的时间。
林彪与罗荣桓率部队来到东北,要先在哪儿落脚扎根呢?东北地方这么大,要到北边,还是东边?要住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一齐接收?
少奇由延安发出的指示,通过电波,传送到了东北:"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要背靠苏联、外蒙、热河、朝鲜,于西满、北满和东满,建立牢固的根据地。要先取得农村和中小城市!
此刻,蒋家大军仍有几百万,而且决定了他要"接收东北"。你能延缓他的运兵计划,却还不能挡得住他不进东北。还有,苏军在那几座大城市里等着交给他呢,你能从中干涉?实则也干涉不了。所以,这第一步只能是让"大路"占"两厢"!
从那第一次国共分裂,共产党方面所能立脚和占领的地盘,不管是江西的苏维埃,还是华北的"晋察冀",都是在"四面楚歌"中建立的,四面八方都是敌对一方的势力。现在所占领的"两厢",却完全改变了那样的困境,所以,取得整个东北的基础,早已打下了。
这步棋本应得到圆满的结局,因为敌对一方的棋子儿远远落在后面,想干涉和阻止根本赶不上了。
谁知在自己的队伍里出现了不顺畅的地方。林彪不赞成刘少奇让大路占两厢的策略,他想反个过儿,"占领大路,让开两厢"。他提出:要进行"沈阳大保卫战"!
这时,国民党的大军被拖延几个月后也已通过水路,浩浩荡荡开进东北了。林彪看中了沈阳这个地方,想在这儿住下来不再挪窝儿。这当然就要进行一场大保卫战。
刘少奇于当年的12月24日又一次电告林彪:"你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然要陷入被动的危险中!……"
林彪并不理睬,仍在做着大保卫战的准备。他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搪塞,可他知道,共产党的纪律是搪塞不过去的,于是又想出个招儿:以他林彪的个人名义,向毛泽东提出了请示。
毛泽东于28日即回复了林彪。那是以中央的名义,发给东北局的指示,题目是《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指示告诉他,沈阳这样的地方,现在还不是解放军能占住脚的地方。如不在两厢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那将在东北都站不住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