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枪杀高敬亭的具体原因和经过:这时,张云逸虽已掌握了第8团、游击纵队等4000多人并开到全椒县一带,但高敬亭手上仍有主力7000人,高敬亭在部队发展方向上与中央和军部难以统一认识、政令不顺,加上第4支队内部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等等,叶挺、项英准备在江北设立指挥部,以强化江北新四军部队的领导和指挥。1939年3月29日,叶挺致电蒋介石:“职军江北支队(第4支队)官兵9000余人,职拟4月间前往巡视,暂设指挥部。”蒋介石即复电叶挺:“该军长拟巡视江北支队并设指挥部一节,准如所请。”3月30日,项英与叶挺又将此计划报告中共中央,毛泽东等迅速批准,并提议项英或陈毅直接主持指挥部[⑩]。
4月,项英以中共中央东南局名义,批准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由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郭述申、戴季英、林恺、周骏呜等7人组成,张云逸任书记。
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委员会上,叶挺军长提出,自己准备亲往江北解决四支队的问题,如果高敬亭仍然抗命不从,将以军法制裁。项英不同意叶挺军长的意见,他对叶挺说:“高敬亭是位功臣,只是抗日后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执行中央指示不坚决。你要以教育为主,好言相劝,讲清楚去皖东作战的战略意义。如果他万一不听劝,可以给予适当处分。但是,如何处分一定要报请毛泽东批准,不能擅自作主。”[11]
1939年4月27日,叶挺军长率领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军部参谋处处长赖传珠、第1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等一批干部和江南新四军主力第4团第1营,从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出发,突破日军长江封锁线,抵达庐江东汤池,与张云逸会合,并召开干部和共产党员会议,5月5日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5月9日,项英致电毛泽东、张闻天,请示新四军江北部队的编制及干部配备问题,提出江北指挥部由张云逸主持,赖传珠为参谋长,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高敬亭仍任第4支队司令员;将第8团、挺进团、游击纵队扩编为第5支队,由罗炳辉为司令员,周骏呜为副司令员;戴季英为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为副司令员。并提出了各部队的编组方案[12]。
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正式成立,指挥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参谋长赖传珠(后来又增加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罗炳辉为副指挥)。统一领导和指挥新四军江北各部队,即第4支队、第5支队、第6支队(17800余人,彭雪枫任司令员)、江北游击纵队。
5月9日,叶挺、张云逸、邓子恢赴舒城县高敬亭驻地,向高敬亭传达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关于江北部队的有关指示,要高敬亭率领支队司令部和仍在皖中的部队东进到皖东地区。5月11日,叶挺军长主持召开第4支队连以上干部及游击队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议开了两天,主要是重申中共中央关于东进敌后的方针,动员第4支队继续东进。经过动员,第4支队许多干部表示坚决执行东进的命令,高敬亭也表示服从中共中央的命令。可是,当部队开出几天后,高敬亭又出尔反尔,下令正在东进途中的第7团和第9团停止东进。第9团领导抵制了高的命令,并及时报告江北指挥部。然而,第7团团长杨克志和政委曹玉福乘打土围子之机,侵吞金银叛逃,投靠了国民党桂系部队[13]。
“杨曹事件”的发生,对刚刚统一了思想、但还不够稳定的第4支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引起军心混乱。叶挺、张云逸、邓子恢等觉得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们发动部队开展了“反杨、曹斗争”。杨克志和曹玉福曾是高敬亭的秘书和警卫员,这次逃跑前就已犯了较严重的错误,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加上高敬亭在红军“肃反”期间杀过自己部队一些人,故在“反杨、曹斗争”中,部队对高敬亭逐渐有了不满情绪,也揭发了高敬亭的一些问题。6月4日,叶挺、张云逸等在合肥青龙厂招见高敬亭,并采取了扣留审查的措施,同时报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高敬亭第4支队司令员职务,并于6月15日决定改派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