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闻事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通讯员不仅要善于动脑,善于动耳,而且还要善于动眼。在这点上,我尝过一点甜头。
国家重点工程大秦铁路从1985年开工后,记者、通讯员纷至沓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新闻单位发表各种报道三四百篇。1987年10月上旬,我再次到大秦铁路建设工地采访,真有点“新闻枯竭”之感。但我想,大秦铁路是国家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工程浩大,线长点多,只要仔细观察,不愁“捕捉”不到“目标”。跑了几天工地,我发现这条线上大部分工点的施工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而且节约了很多建材。我想到在这条线上采用新技术节约建材,过去各新闻单位还没有报道过,随即写成稿件。新华社播发后,《光明日报》等全国多家报纸采用。
这事使我认识到,我们通讯员眼睛“尖”不“尖”,对能否及时发现新闻至关重要。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反映到头脑中来,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改造制作才形成的。而“百闻不如一见”,在眼、耳、鼻、舌等器官中,眼又是第一重要的。所以说,我们通讯员要想“捕捉”到更多的新闻,必须眼“尖”,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附:大秦线建设采用新技术节约建材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通讯员王开忠) 国家重点工程大秦铁路在施工中广泛采用新技术,节约建材取得显著成绩。据铁道部大秦铁路建设办公室近日提供的统计,从1985年以来,已节约水泥2.5万多吨,钢材3000多吨,木材2.6万多立方米,节省资金总额达1200多万元。
担负大秦铁路建设的铁道部各施工单位,根据不同结构的工程和不同型号的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沸石粉和各种类型的化学外加剂,不仅提高了混凝土质量,而且节约了大量水泥。第一工程局采用掺粉煤灰技术后,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由380公斤下降到260公斤左右,两年中少用水泥5300吨。十八工程局采用混凝土掺入高效减水剂技术,制造的32米长钢筋混凝土大梁,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产品标准,节约水泥1210多吨。全线各个较大的工点都建成了混凝土自动搅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大大减少了过去采用分散搅拌混凝土方法所造成的水泥散失,节约水泥近万吨。
大秦铁路在隧道掘进中,采用了“新奥法”施工技术,第一期工程的45座隧道全部实行全断面和半断面开挖新方法,比过去采用的分部开挖方法节省百分之80以上的木材。许多施工单位还推广使用光面爆破、喷锚支护、钢模板、钢支撑等新技术、新工艺,使木材用量进一步减少。在桥梁施工中,各施工单位普遍采用钻孔桩、滑动模板、组合钢模等新技术,既提高了工效,又节省了钢、木材料。十七工程局采用无脚手架钢模施工法,仅坊城河大桥一项工程就比传统技术节约木材360多立方米。
原载1987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1版、《工人日报》等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