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讯报道先进人物,要“见人见事见思想”,不仅要写出这个人干了些什么,而且要反映他为什么这样干,为什么能够这样干。也就是说,要通过先进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去感染读者和听众,去影响读者和听众。对于这一点,我也是在走了一段弯路以后才认识到的。
我开始写人物通讯,常常是把报道对象所做的事一件一件地罗列出来,像是一本本“流水账”。稿子写好后,乍一看,事迹感人,自认为能够打动编辑,但投出后,几乎都是杳无音讯。一次,解放军报社一位记者到我们营代职,我喜出望外,把自己过去写过的所有人物通讯的底稿都拿给他看,请他给我指指毛病。他阅后说:“你这些稿子的通病是没有写出人物的思想。我们写先进人物,主要是让别人学习他的先进思想,而不是单纯让人学习他所做的那些事。不同的先进人物有不同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进人物很难都从具体行为去模仿,而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却是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所以,写先进人物,必须写出人的思想来。”听了他的话,我才明白以前失败的原因。
要写出人的思想,不能随意给先进人物贴上什么思想标签,而应当选取最能揭示先进人物精神境界的事迹来写,把写事与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1985年,我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的《他的心,总是拴在铁路上》的通讯,按照以往“好事成串”的写法,最少要写出七八个“拴在铁路上”的事迹。这次,我在主题思想确定之后,注意围绕主人公周家资为祖国铁路建设操心尽力的先进思想选择事例,通过他青年时代有官不做投身铁路建设、暮年时期为铁路事业日夜操劳而把家事抛在一旁的几个片断,较好地表现了周家资的崇高精神境界。
此外,人的思想还反映在他的语言中。我在这篇文章最后写道:“不久前,他出差路过北京,回到他那23平方米的小屋。老伴对着两鬓染霜的丈夫生气了:‘6年前,你说等南疆铁路建成后好好考虑一下家里的事,你从南疆回来几年了,考虑了啥?’周家资沉思了一会,无限感慨地说:‘不知咋的,我一想到我们的铁路,就……’。”周家资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却把他一心扑在铁路建设上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附:他的心,总是拴在铁路上——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工程师周家资
“呜——”,列车一阵长鸣,喷云吐雾,风驰电掣般地从新疆向祖国内地飞奔。1982年春节第二天,铁道兵某团工程师周家资就踏上了新的征途。此时,他的心早已飞向了新的战场——兖石铁路建设工地。
周家资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当年,他家可以称得上是荣华富贵。但是,由于他青年时代在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家庭的逆子。1949年,24岁的周家资从湖南大学土木系毕业了。他从地图上看到我国偌大的领土上仅有几条标志着铁路的黑杠杠,心里难受极了,不满父亲让他做官的要求,怀着摘掉“中国铁路落后”帽子的雄心壮志,投奔到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三十多年过去了,从珠江两岸到长白山麓,从天山深处到黄海之滨,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笔记本上,先后留下了黎湛、南疆等14条铁路的施工记载。
1982年,组织上考虑他年纪已高,又患胃病,安排他退休,并已找他谈了话。但是,几天前他得知团里要担负兖石铁路重点工程——1770米长的沂河特大桥施工任务。那里地处8级地震区,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领导上正愁着没有合适的技术人员。他向领导请战了:“大桥施工技术问题交给我吧,退休的事,过几年再说。”部队领导激动地望着这个老同志:“周工,我确实打过你的主意。但考虑到你的病……”周家资急了:“首长,部队施工有难处,我能袖手旁观吗?”
车轮飞得急,周家资的心更急……
他一下火车,就匆匆来到大桥工地。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勘探地质,了解水情,很快提出了一个周密的施工方案。
大桥开工第三天,他把背包一打,住到了桥头,每天一干就是十七八个小时。在进行桥墩抗压试验时,他整整两天两夜守在机器前,取得了五千多个准确数据。试验结束时,人们发现他躺在机器旁的草袋上打起了呼噜!
周家资心里装着铁路,想着工程,很少考虑自己,考虑家庭。他婚后,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生活。老伴算了一笔账:他俩结婚近三十年,周家资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加在一起只有三四年。他有时工作忙,一年一次的探亲假都“弃权”了。5个孩子,只有一个出生时他在家。二儿子4岁多了,还不知道父亲啥模样,见面时叫他“叔叔”。
周家资家在北京,全家7口人挤在23平方米的房子里。大儿子29岁,二儿子28岁,都谈好了对象,因为没有房子结不成婚。老伴多次催他向领导反映,解决一间房子。周家资总是说:“不忙嘛,慢慢总会解决的。”
时光流逝,岁月催人。如今,周家资已经63岁了。不久前,他出差路过北京,回到他那23平方米的小屋。老伴对着两鬓染霜的丈夫生气了:“6年前,你说等南疆铁路建成后好好考虑一下家里的事,你从南疆回来几年了,考虑了啥?”
周家资沉思了一会,无限感慨地说:“不知咋的,我一想到我们的铁路,就……”
老伴的心又软了下来,嗔怪道:“我晓得,你的心总是拴在铁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