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人物通讯还有这么一条感想,就是只有带着激情讴歌先进人物,文章才生动,才有感染力。因为通讯的教育、激励作用,是通过思想上的启示与感情上的共鸣来打动读者和听众的。特别是感动读者、听众,这一点更为重要。而要使读者和听众感动,首先作者自己要动感情,要和先进人物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作者自己有了感情,才有强烈的写作冲动,才能使笔端饱含感情,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挚动人,引起读者、听众强烈的共鸣。
我参加工作后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基层,常常被周围的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动。每当写起这些先进人物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把满腔热情带到笔下。在我生活过的连队,有一位名叫刘清林的学习雷锋积极分子。我和他在一个排里整整工作学习6个年头。他那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可贵的“傻子”精神和正确对待职务地位的革命情操,像一颗颗闪亮的宝石,时时在我眼前发光、闪烁。渐渐地,我产生了讴歌他的激情。这种感情,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我去克服一切困难,去书写他,歌颂他。终于,我通过自己的笔,带着满腔的激情把刘清林从现实生活中搬到了稿纸上,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编辑,传递给了读者和听众。通讯里的大部分内容先后被《铁道兵》报和《解放军报》采用。1980年9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中,两次播送了这篇通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十位听众给刘清林写信,表示向他学习,要做“雷锋式战士”、“雷锋式干部”、“雷锋式工人”、“雷锋式医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的来信要求,还于1980年9月16日的《解放军生活》节目中再次播送了这篇通讯。
附:“我们身边的雷锋”——记铁道兵某部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刘清林
他平凡得和我们所有平凡的人一样,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特殊贡献。他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被连队干部战士亲切地称为“我们身边的雷锋”。
他就是10次三等功荣立者、铁道兵某部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刘清林。
“不停的马达”
1963年早春,刘清林踏着蒙山沂水入伍来到铁道兵某部机械连。没几天,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表下了这样的决心:“俺一定要像雷锋那样,当一名好战士。”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雷锋这句话,像一团火在刘清林身上燃烧。别看他3号个头,长得清瘦,可干起工作来,却是一人顶着两个人。运木头,人家两人抬一根,他一人扛一根;推水泥,别人一车推3袋,他一车推5袋;公差勤务,他总是走在前面;修理机械,经常不分钟点地干。他入伍17年,从未缺过一天勤。
去年冬天,部队铺轨,刘清林担任检修铺轨机的任务。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铺轨机突然坏了,需要尽快把它修好。工作了一天,刚刚下班的刘清林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跑出去修理。他一口气干到凌晨4点多钟,比预计时间提前1个小时修好了铺轨机。回到宿舍,他刚躺下迷糊了半个多小时,忽然听到铺轨机开始铺轨的汽笛声,又将被子一掀,衣服一穿,匆匆向现场奔去。战友们夸赞说“咱老刘,真像一部不停的马达呀!”
“不停的马达”,这个比喻用在刘清林身上太贴切了。今年春节前夕,他妻子带女儿来部队过春节。除夕那天晚上,部队放假了。但由于大桥施工任务紧,还需少数人继续工作。领导上考虑到刘清林的实际情况,不再安排他加班。可刘清林吃完饭后,和往常一样,拿起工具又去上班了。
出门时,妻子在身后再三叮咛:“今天过节,不要像以前那样在工地上‘连轴转’了,到下班的时候就回来。”
刘清林虽然爽快地答应了,但他到了工地,把妻子的话忘得干干净净,第一个工班下班后,他又留下来干第二个工班。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风雪高原上,他和战友们用施工的捷报迎来了辞旧迎新的爆竹声……
可敬的“傻子”
刘清林入伍前就是国家正式工人,每月工资四十多元。入伍后当战士,每月只拿几元钱津贴费。有人对他说“你傻乎乎的,当兵吃亏了,丢掉一大笔钱哪!”刘清林笑笑回答说“只要像雷锋那样,能为人民多做贡献,就是丢掉一万只‘大元宝’俺也不心疼。”
几年后,超期服役的战士评级时,组织上根据他的表现,打算给他评2级。没想到刘清林对连里的干部说:“俺家就两口人,爱人在家当民办教师,收入够用的,俺在部队也花不了几个钱,评1级就行了。”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最后定为1级。从此,刘清林“傻子”的称号,一阵风似地传开了。
提起刘清林的“傻”事,你要是来到这个连队,哪个干部都能给你说上一串:一条毛巾,破了六七处,他舍不得换新的;一件汗衫,补过二十多个补丁,他还穿在身上;一只牙缸,入伍时发的,一直用到现在,铁道兵经常搬家,碰来碰去,边上的磁都掉光了,他还不愿意扔掉……
刘清林对自己这样“抠”,可在帮助同志、支援人民群众的时候,他又是那样的大方。1976年,他听说河南驻马店地区发大水,立即将积存的100元钱全部寄给了灾区;1978年,他得知连队有一名战士的家乡遭了台风,马上将自己准备买书的19元钱送到这个战士的手中;今年3月,他家里来信说需要钱买自行车,刚拿出50元钱准备寄,忽然听说排里有个战士的父亲病重,便悄悄地把这笔钱寄给了战友家……
闪光的“小螺丝”
刘清林入伍后,因工作需要调动过3个连队,并在十多个连队住过勤。每次岗位变动,他都不说二话。不管分到哪个单位,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施工连队当战士,被人称为“老标兵”;在机械连队当司机,被人夸为“老模范”;在修理连队当修理工,被人誉为“老黄牛”。
刘清林这“三老”,被人们当成美谈。然而他正确对待自己的职务地位,更被干部战士传为佳话。
刘清林1969年就担任副排长。1972年年底,他所在排缺少排长,组织上根据他的表现,准备把他提升为排长,但由于当时身体条件不够未被提升。这样好的战士提不起来,同志们都感到惋惜。他说;“俺参军是来尽义务的,从未想到要谋个一官半职。军队好比是一部机器,不仅需要‘大部件’,也不能缺少‘小螺丝’。只要组织上需要,俺愿意当一辈子‘小螺丝’”。
这话,完全被后来的行动所证实。不久,1970年入伍的范锡荣同志当了排长。尽管刘清林比范排长早入伍7年,可他从未给范排长出过“难题”。战士们看到的,是他支持排长的火热心肠:范排长外出,他认真负责地把排里工作的担子挑起来;范排长不熟悉修理技术,他从理论上讲,在实践中教;有个老战士不听从范排长指挥,他多次找那名老战士谈心,教育他尊重领导、服从管理……在刘清林的协助下,范排长的工作一直很顺手,排里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1974年以后,刘清林手下的战士,先后有4人被提升为干部。有的当了排长,有的当了连长,有的当了团机关的股长。范排长提升调走了,上级又任命了新排长,而刘清林呢,还是当战士。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积极当好新排长的助手,并且还经常给连队干部想点子,出主意,当“参谋”……
冬去春来,一晃17年过去了。如今,刘清林已经是40岁的人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子兵”。和他同年入伍的战友,留队的早都被提为干部,而且大多数担任了师、团的领导职务,而刘清林仍然像那闪光的“小螺丝”,在军队这部“机器”上,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