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选登 >> 第一卷 通讯员之路
49.当一个高明的“建筑工”
作者:王开忠
浏览次数:
2024-11-18 16:10:1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一篇事件通讯,主题确定好了,材料也精选出来了,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安排结构的事了。

    安排事件通讯结构,就好像建筑工砌墙,蹩脚的建筑工,往往把砖头砌得松散难看,而高明的建筑工,会把砖头砌得整齐美观,上下左右都互相“咬”得很紧。我们安排事件通讯结构,只有像高明的建筑工砌墙那样,将材料摆得错落有致,上下左右“咬得紧”,才能使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事件通讯的结构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过程来安排层次,叫纵式结构,也叫层进式结构;一种是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叫横式结构,也叫并列式结构。纵式结构写法的好处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横式结构写法的好处是醒目鲜明,便于理解。然而,也有一些事件通讯既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来布局,也不全部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性质来安排层次。文无定法,文成法立。究竟采用哪种结构效果好,往往需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主题思想、现有材料和其他情况来确定。

    1987年,我和华明芳同志采写了一篇反映大秦铁路建设的通讯。我们根据铁路建设的特点和手中掌握的材料,决定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布局。我们对大量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围绕主题思想依次从“伟大决策”、“协同攻坚”、“你追我赶”、“水下创业”和“质量第一”这5个部分,来记述筑路职工奋战大秦线的先进事迹。首先,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过程的纵式结构写第一部分:国务院决定修建大秦线,7万人马进工地。然后,按照横式结构写下面4个部分:协同攻坚战塌方、你追我赶创高产、水下创业度难关和千方百计保质量。后4部分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从铁路施工的特点来说,基本上是一层深一层。如果把它们之间的顺序颠倒一下,就会显得混乱。

    当然,我们不是高明的“建筑工”,就《大秦战歌》这篇文章的结构来说,还存在着段落之间过渡缺少恰当的语言联系等问题。要想提高自己的“建筑”艺术,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附:

    大秦战歌

    “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是我国七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

    大同至秦皇岛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电气化双线铁路。

    这条充满希望的钢铁巨龙从我国煤炭之乡大同起飞,沿古老的桑干河东行,穿熊耳山,越燕山,直奔滔滔大海。

    该线一期工程即将完工,铺轨列车清脆的汽笛声,已经从古长城八达岭脚下传进了北京城。

    伟大决策

    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

    煤,在这里堆积如山。

    尽管火车、汽车天天拉,年年运,煤山不见低,反倒年年长!

    年长日久,数不清的积煤发生自燃!

    眼看着不可复生的煤炭资源就是这样白白消耗掉,多少人发出“可惜”的感叹!

    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却因煤炭燃料短缺而焦急万分!年年望眼欲穿,年年所得无几。

    据计算,每多运出1000万吨晋煤,就可多创造170亿元工业产值。

    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国民经济要发展,晋煤外运问题非解决不可。

    1982年,国务院果断决定:投资40亿元,修建大秦铁路。 40亿元,在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中是一个罕见的数字。

    但是,这笔钱非出不可,用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来说:“这一条线非常关键,有了这条线大半个中国就活了!”

    经过1年的紧张筹备,铁道部1、3、16、17、18等12个工程局的31个工程处,共7万人浩浩荡荡开进了施工现场。

    1983年11月,迎着塞外漫天的风雪,第一声开山炮在古老的桑干河畔炸响。从此,拉开了大秦线会战的序幕。

    协同攻坚

    大秦铁路一期工程从山西大同到河北省三河县的大石庄,全长410公里,工程浩大而艰巨。

    自古幽燕多战事。在这一“铁镞穿骨,黄沙入面”的古战场上,我们新一代铁路职工,以气吞山河之势,展开了一场为人类造福的特殊“地道战”。

    从桑干河畔最高峰下穿过的大团尖隧道,是全线有名的“烂洞子”。这座3333米长的隧道,多为膨胀土和沙卵石堆积层。在隧道进口施工的16工程局2处3段,当掘进到40米处时,突然塌下一个37米高、22米长的通天大洞,近3万立方米土石塞满了隧道, 20厘米宽的钢拱架被拧成“麻花”。

    处理这么大的塌方谈何容易! 双线隧道掘进掌子面高与宽都近10米,塌落下来的碎石、泥巴夹杂着钢筋、木棒很难清除,洞顶石头随时都有下落的危险,3段2队百十号人没有一个“溜号”,团结奋战,干了整整58天!

    3段遇到的不仅是频繁的塌方,还有汹涌的地下水。1985年冬季,当平行导坑掘进到300米时,突然冒出一股地下水,以每小时70立方米的速度涌满了这个有2米多深返坡的导坑内,很快淹没了掌子面。洞内大都是见水就散的膨胀土,若不立即排出地下水,这个洞就有塌毁的危险。工班长茆泽树,上身穿着棉衣,下身穿着短裤,率先跳入刺骨的冷水里, 20多名青年工人轮番下水,一口气奋战了46个小时,终于把水抽干。

    3段在开工后的22个月内,遇到大小塌方几十次,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处理塌方,干的是超体力、超定额、超时间的劳动,但由于工程没有进展,全段500多人有10多个月没有拿到1分钱奖金,工人们没有怨天尤人,仍然顽强地拚搏着。副工班长石思好,去年3月25日领导上批准他回家探亲。临行前,他担心工友们难以应付掌子面破碎的石质,晚上又钻进隧道,和工人们一同研究施工方法,没想到突如其来的塌方夺去了他年仅29的生命。

    你迫我赶

    在全线第二长大隧道——白家湾隧道进口山崖上,高高地竖着一条红色大字标语,“引滦精神战大秦,大秦再创新精神”。

    担负隧道施工的是在引滦入津中闻名全国的英雄集体——原铁道兵第八师“老虎团”。1983年底,他们集体转业,改编成了铁道部18工程局5处。别看他们脱掉了军装,士气却有增无减。

    先进的进口钻孔液压台车没到货,他们不等待,自制了可供16台风枪同时打眼的简易钻孔台车,在全线第一个实现月“百米成洞”,前来祝贺的铁道部领导夸他们“土台车打出了洋水平”。

    进口液压台车一到工地,5处的小伙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使用、保养和维修。掌握了先进机械好比猛虎添翼,他们瞄着全国先进水平干,决心“创第一流的成绩,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1985年10月,终于创造了双线隧道独头月掘进211米全国新纪录。正在工地的瑞典专家埃里克森,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中国工人了不起!”

    在这座隧道出口施工的3处职工沉不住气了。处长马忠云把铺盖搬进了隧道口的工棚里,连吃饭睡觉都不离开工地,他决心带领全处职工同“老虎团”比个高低。被授予全路“新长征突击队”的这个处11队,用钻孔土台车向进口的洋台车进行挑战。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塞外深山冰天雪地。为了保证接班时间,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枕着防水衣,睡在“地火龙”上,等待午夜零点接班。有时下班晚了,错过了开饭时间,工人们就啃面包、喝开水。终于,这个队用土台车创造了月掘进189.3米的好成绩,并同兄弟队一起,创造了单口月成洞316.8米全新纪录,同时还连续9个月实现百米成洞,把我国铁路隧道施工推向了世界先进行列。

    终于,这座5059米长的隧道,只用19个月就贯通了,平均月掘进速度高达266.4米。

    水下创业

    花果山横卧在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南麓。 3741米长的花果山隧道从这个山区最低凹的海子村水库下穿过。这个水库烧灌着花果山上百万株果树和大片耕地,是当地人民生存、致富之本。

    难办的是花果山下有个“水帘洞”。这座隧道进口处有1条160米的大断层,每昼夜漏水数千吨,如不堵住渗水,花果山的果树将会干死。更为严重的是这座隧道顶部临近水库,一且塌方,后果不堪设想。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领导和设计、科研单位的专家,研究制定了“预注浆凝结山体”的堵水方案。

    自古以来,只见人们在地面上修坝、挖渠、堵水、疏水,如今大秦铁路上,却要在看不见的山体中“拉”起一道看不见的“帷幕”,挡住地下水的掺漏。

    职工们在地面水库与地下隧道之间90米长的地段上,密密麻麻地打了一排近70米的深孔,然后在孔内灌注水泥浆和化学物质,很快就凝结成一道巨大的“挡水墙”。

    与此同时,隧道内200米地段的预注浆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职工们在洞内每次放炮掘进之前,都预先在掌子面的拱部和洞壁两面打眼注浆,待碎石凝结成整体不漏水时,再重新放炮掘进。

    “水帘洞”内的地下水终于被封住,花果山依然果实累累。

    质量第一

    位于桑干河上游的御河特大桥,是大秦线西大门的第一个咽喉工程,也是铺轨机要经过的第一个“桥头堡”,工人们称它是“大秦线上第一桥”。

    这座桥长2004双线米,62个墩台,是全线第二大长桥。修建这个庞然大物,要挖基础14万立方米,修筑围堰3万立方米,打1米直径的钻孔桩461根,灌注混凝土4万立方米。

    担负这座桥施工的,是刚刚从青藏高原下山的17工程局1处。处党委分工副处长吕品和副总工程师赵云山组成大桥指挥所,他们吃住在工地,不管白天黑夜,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

    开工不久,一台钻孔机钻到30米深处时,出现了大量流沙,强大的地下水“呼”地一下涌出河床3米多高,钻机无法继续作业,灌注后的混凝土又被水顶了上来,如不马上采取措施,就会坍孔报废,不仅会造成2万元的经济损失,还将拖延建设工期,影响桥墩质量。

    吕品闻讯赶到现场,同其他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果断地决定“人工筑岛”,让钻机在岛上作业,同时改换钻头型号,使用新型护壁材料。吕品,这位年近50岁的知识分子,带头跳进结着薄冰的河水里,同职工们一起在没膝深的河水里码草袋,连续奋战7天,筑岛21个,终于制服了流沙和涌水。

    当一座座桥墩拔地而起的时候,吕品的体重却下降了8公斤。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50.着眼于“指导”二字
·下一篇:无
·50.着眼于“指导”二字
·51.配上美丽的“眼睛”
·52.写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53.现场采访前心中要有“底”
·54.不能满足于“一瞥”
·55.从“上头”精神里抓报道
·56.用英雄的精神写英雄
·57.第三部分 使用多种“武器”
·58.缩小“光圈” 选好“聚光点”——小言论写作体会之二
·59.揭批谬误 澄清是非——小言论写作体会之三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