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各地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风貌通讯在报纸、电台上不断出现。我这个“学徒工”不由得“眼馋”起来。但我不清楚这种体裁的采写方法。因为风貌通讯也有人叫它概貌通讯,我便想,“概貌”,就是“概括”而已,“一瞥”即得。这种片面的认识,给我带来了采写的失败。 1981年,我们部队进驻山西太原。一个星期天,我参观晋祠,想写篇游记(属于风貌通讯类,也可归类于散文)。到那里走马观花看了一个多小时,似乎满肚子感受,但回来动笔时,却无一个地方记得具体,冥思苦写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把文章“概括”出来。 后来,我请教《山西日报》的一位有经验的编辑才懂得,概貌通讯不是凭“大概”情况所能写好的。“概貌”,是从大量的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要想写好这种通讯,不能满足于“一瞥”,必须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占有丰富的材料。 1985年,我到浙江绍兴出差,参观了咸亨酒店。这一次,我接受了参观晋祠的教训,除了在酒店进行仔细的观察外,还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向酒店经理和工作人员了解酒店的今昔变化情况,并且调查了与主题有关的包括一些传说在内的其他情况,作了五六千字的笔记。由于我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采访,材料丰富了,只用半天时间就写出了《今日咸亨酒店》。投出不久,就被《第三产业报》(《经济日报》子报)采用了。
附: 今日咸亨酒店
绍兴咸亨酒店重新开业,吸引着四方来客。深秋时节,我和两位朋友趁出差绍兴的机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慕名前往。 咸亨酒店在鲁迅纪念馆西侧,坐北朝南。一到店门口,就看到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店名的横匾,门内的青龙牌上直书“太白遗风”4个大字。临街曲尺形的柜台上,摆放着陶制的酒坛和一碟碟茴香豆、盐煮笋、茶叶蛋等绍兴风味小菜……鲁迅作品中咸亨酒店的风貌,至今仍然依稀可见。 步入其间,只见四五十个座位上,全都挤满了顾客。从人们所带的随身物件来看,大部分是外地游客。他们有的举杯对饮,谈笑风生;有的手撮茴香豆,慢嚼细品。可以看出,这些人并非纯粹为了吃喝,而是在追寻鲁迅先生的笔踪,领略孔乙己当年的苦涩生活。 这时,我们忽听身后响起一阵欢笑声。回头一看,只见几名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正学着当年孔乙己的举动,嬉笑着拍照留影呢。一个高个子的男青年,身穿租借来的长衫、毡帽,对着伸手向他要吃的伙伴们,张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我们和众人都被这个场面逗乐了。 顾客中,也有不少穿绍兴服装、讲绍兴话的当地人,其中有几位40开外的男顾客仍旧戴着传统的黑色卷边毡帽。他们也舍得花钱,两三亲朋,酒菜满桌。一位刚进店的农民选购一份酒菜后,从手中一叠全是10元的人民币中抽出一张付款。不巧,售票处正缺少零钱,找不开。售票员准备到附近的商店去兑换,抱歉地请他稍等几分钟。那位农民风趣地说:“唉,如今大钱多了,也有它的难处呀!” 店堂里的古、今题咏,将我们的目光吸引过去。其中去年夏天我国著名作家李准先生手书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诗句,更引我们注目和赞叹。我们吟罢诗句,只觉余味无穷,不饮而醉。 年已花甲的经理谢家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绍兴老酒,名闻全国。它用鉴湖之水酿成,橙黄清澈,醇香浓郁。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出兵讨伐吴国,城中百姓把酒送行,预祝出师告捷。越王勾践倾酒于河中,令官兵迎流而饮,士气大振,大破吴军。从此,人们就称城中这条河叫‘投醪河’,也有人叫它‘劳师泽’。后来,宋人徐天佑曾作诗道:‘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思报吴时。一壶解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全信,但自古以来,绍兴人爱喝本地酒这可是事实。绍兴城乡商店特别多,素有‘无处不酒家’之说,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谢经理如此一讲,我们几个不会喝酒的人,也有点垂涎欲滴了。大家要了点酒菜,坐下斟酌一品,果觉其香诱人,滋味甘醇。两杯下肚,身体都感到有些飘飘然,好像进入美妙仙境。 我们趁兴向谢经理询问咸亨酒店当年的情况。谢经理想了片刻说:“咸亨酒店开张在清朝光绪甲午、乙未年间(1894—1895年),当时只有一间门面,是鲁迅族叔周仲翔主持店务。尽管店名取得吉利,但因世道不好,加之经营不善,亏本很多,只开设二三年就倒闭了。”说到此处,他脸上似乎还流露出一种惋惜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