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论的特点之一是“小”,不能“大”。要“小”,就要选择一点进行评论。我们打手电都有这样体会,光圈太大,聚不了光,就照不清东西。写小言论好比打手电,只有缩小“光圈”,选好“聚光点”,文章才有深度,问题才能说透。
怎样才能缩小“光圈”、选好“聚光点”呢?我感到,只有把大问题化小,定个小题目,一篇文章中只讲一得、一见、一识即可。如果问题太大,题目太大,就会导致泛泛而论。假如,你定了个《论改革》这样大题目,你去论吧,面广无边,不开“无轨电车”才怪呢。
1986年,我到一些铁路单位了解情况,看到有些单位管好用好铁路专用线,受益很大,而有些单位则不注意铁路专用线的管理和使用,损失不小。于是,我便围绕《管好用好铁路专用线》这个题目做起文章来。结果,写了2500多字还没有讲透。笔,不得不停了下来。显然,“光圈”太大了。我便缩小了“光圈”,重新制定了《让铁路专用线吃饱》这个小题目,从原来的内容里抽出一个方面来写。文章写好后,只有七八百字。文字虽少,但道理说得比较深透。投出不久,就被《经济日报》采用了。
附:让铁路专用线吃饱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地企业单位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铁路专用线。怎样合理使用铁路专用线,让它发挥最佳效能,是一件值得探索、实践的事情。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几千条铁路专用线,大多数企业的铁路专用线是名副其实的“专线”,谁家线路谁家用,利用效率较低,经常“吃不饱肚子”,有的还不够“半饱”,长期处于“挨饿”状态。相反,很多专用线附近的货场不能满足运量的需要,尤其是大中城市枢纽地区的货场,绝大多数“胀破了肚子”,物资运不出,接不进,大量积压。那些没有铁路专用线的企业,有货难运走,到货难卸下,望着别人空闲的专用线干着急。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
然而,我们又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不少企业已认清了“专线专用”的弊病,为了提高专用线利用率,在铁路部门的统一规划下,采取了“专线共用”的办法,让无专用线的企业共同使用专线。例如,兰州铁路西站货场从1985年起对有业务关系的企业开办铁路专用线共用工作,到目前已向六十多家企业提供货车两千多辆,发、进物资9万多吨,占货物吞吐量的百分之十以上,一方面使货场货位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使这些企业增加经济收入六十多万元;沈阳铁路局管区内共有3400多条铁路专用线,过去有1/3左右的专用线处于“吃不饱”状态,有的长期闲置,“英雄无用武之地”。最近几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这个铁路局为附近企业“铺路搭桥”,将五百多条专用铁路线面向社会,有两千多家无专用线的企业尝到“口福”,不仅使企业和铁路单位双方共同受益,而且使铁路局年增运力一千多万吨,等于为国家新建两个大型货场。
铁路专用线共用,可谓一举三得:解决了专用线“饿肚子”问题,提高了专线利用率,增加了拥有铁路专用线企业的经济收入;缓和了铁路货场紧张状况,加速了车辆周转;给无专用线企业提供了方便。
专线共用,于企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他人有利,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原载1986年5月10日《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