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是我们通讯员手中的“常规武器”。我们只有了解这些“常规武器”的特点、性能,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才能搞好报道工作。但是,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客观事实是发展、变化的,新闻写作的表现方法也应随之发展、变化。我们千万不能把已经形成的各种新闻体裁作为“框框”,要立足实践,从更好地表现内容出发,不断改造旧形式,创造新形式。
近两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报刊上出现了一些边缘体裁的作品。有人称它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你看动物园里的“四不像”,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大家就很爱看。人们之所以爱看,就是因为它新奇,平常很少见到过。
198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新闻改革之路上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众生相》专栏。专栏里的大多数文章写得很活,格调自由,别开生面,没有浓厚的宣传腔调,没有使人头痛的“八股”味道,文字似涓涓细流,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对这类文章看多了,不由得动起写作之心。当时,我不知道它叫什么体裁,因为它既不是通讯,又不是特写,也不像散文(有人将其归类于散文)。那么,它是一种什么体裁呢?我请教新闻界的一些朋友,有的说是“特写式通讯”,有的说是“散文式通讯”,有的说是“报告文学式新闻”,也有的说是“新闻式散文”,各说不一。但我想,不管它叫什么,只要引人爱看,受人称赞,就是一种好体裁。
动笔了,我写的人物是铁道部十七工程局青年工程师肖克亮。这个青年工程师的先进事迹很多,也很感人,我看《众生相》专栏里的文章写得都很散,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散”开了。写好后,请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编辑指教。他看后说:“事迹不错,就是写得太散了。你瞧人家《众生相》里的那些文章,看起来‘散’,其实并不‘散’,形散而神聚。无论是写报道,还是写文艺作品,都必须牢记这样一点,不管采用哪种文体,不管笔锋怎样驰骋,都应紧扣题目,沿着主题和中心线索来写……”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是,我重新写作,截取了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片断,围绕他献身铁路建设、一心“迷”在铁路工地上的中心线索来展开,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成稿后,我觉得文章的“神”基本上“聚”起来了。投向《人民日报·海外版》《众生相》专栏,编辑没作多大改动就登载了。
附:“修路迷”
主席台上,个儿瘦瘦,皮肤黑黑的肖克亮正向师生们作先进事迹报告。他的话,不时地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他从未料想自己成了铁路系统的先进典型。他所想的,就是修铁路,他所干的,也是默默无闻地修铁路。别看他只有31岁,可已经参加了祖国3条铁路的建设。他说:“我要一辈子‘迷’在铁路建设工地上。”要不,人们怎会称他为“修路迷”呢。
肖克亮1981年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时,16门主课,他以12门优秀、4门良好的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蛮可以为自己的职业和前途织成一个美丽的梦了。学院领导舍不得放走这名高材生,劝他留校任教。当一名大学教师,自然是令人神往的。宁静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富有魅力的图书馆……这一切,与风霜雨雪中的工地不一样呵!作为一名从铁路施工第一线入学的战士学员,他可以永远摆脱那种艰苦的“吉卜赛部落”式的流动生活了。但是,少年时代要改变我国铁路落后的理想没有忘记,入学时老团长“施工连队缺少技术人员”的声音时刻响在耳旁,和他一起修铁路的战友们仍在远方向他呼唤。他向学院领导表态了:“我是从铁路工地上大学的,我还要回到那里去。”就这样,他离开了学院,奔向海拔3000多米的风雪高原,修青藏铁路去了。
以后,又有一次选择职业、选择岗位的极好机会。那是3年前,肖克亮和他的战友们脱下军装、集体转业不久,他家乡城里有个单位得知肖克亮是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三处一段建筑工程师,便以高薪聘请他回去工作,还答应把他爱人、孩子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谁知,肖克亮又以摇头作了回答。
肖克亮迷恋着铁路,就像火车离不开钢轨,鱼儿离不开水。
青藏铁路修完后,他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洗,又匆匆“飞”往雁门关外的大秦铁路建设工地。塞北腊月,冰封雪盖,滴水成冰,肖克亮天天带领测量队员爬山越岭,踏勘铁路。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10公里长线路中心桩和水准点的复测工作。上级嘉奖了这位手和脸被冻出一条条血口的工程师,并下令要他休息3天。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又在工地上见到了他。
按规定,两地分居职工一年有一次探亲假。可肖克亮“迷”在工地上,有时连这个假也“弃权”了。妻子急了,带着孩子从老家贵州山村来找他,临行前拍了电报让他到北京站去接她。可他一忙,竟把接人的事忘了,让老婆孩子在北京站等了整整一天。妻子见面后责问他:“你让哪个女人迷住了,把我们给忘了?”他哈哈笑道:“是叫大秦铁路这个‘女人’迷住了!……”
经检查,肖克亮负责的各项工程的合格率达到100%!此外,他还精打细算,改变6项工程设计,为国家节约近10万元投资!而肖克亮呢,成年累月的奔波,体重由132斤下降到118斤。
弹指间6年过去了。
现在,肖克亮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他是以“全国铁路优秀大学生理想报告团”成员的特有身份回校的。校领导和老师为培养出这样的学生高兴啊!然而,见他又黑又瘦都感到心疼,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您猜他咋讲:“眼下青年人都兴苗条,人家花钱吃药都不中用,我分文未付就轻了10多斤,难得的美事哩!”
嗨,这个“修路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