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写过一些读者来信,有的“命中率”高,有的“命中率”低。分析一下原因,感到“命中率”高的,主要是触及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命中率”低的,往往只是反映了个别人关心的问题。因此,我总结出这样一句话,读者来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众人来信”,也就是说,要从“众人”的角度上“来信”。作为作者,只算是为众人“代笔”。
1986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粮店因某种原因,一个多月没卖粮食,附近居民意见很大,纷纷向有关单位反映情况,但迟迟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出了《玉泉路粮店一个月不卖粮》的来信。虽然信尾只署我一个人的姓名,实则我是站在众人的角度上“来信”的,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的要求、愿望和意见。这篇来信被《经济日报》采用后,立即引起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重视。见报当天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就召开会议,研究玉泉路粮店马上供粮的紧急措施。第二天一大早,这家粮店进粮,上午,就开始卖粮了。
真没想到,拖了1个月、多少人没有解决了的问题,竟被一篇不足300字的读者来信解决了。我想,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作用,因为我从“众人”的角度上“来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众人的力量。
附:玉泉路粮店一个月不卖粮
编辑同志: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粮店,从3月中旬开始没卖大米和面粉,附近居民一个多月没有买到粮食了。据这个粮店的职工同志说,原因是通往店门的近百米道路被农贸市场堵塞了,拉粮汽车没法通行,进不了粮食。 这家粮店供应玉泉路一带八千多人的粮食,停止卖粮后,居民要跑几里路才能买到粮食,有些老弱病残者行动不便,只好向邻居借粮,还有的人成了饭馆里的“常客”。 眼下五一将临,各粮店已经开始供应节日米面,而玉泉路粮店还是米仓空,面仓空,一粮不进,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拿出一个办法,解决这里的供粮问题,让群众过一个好节。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0号 王开忠
原载1986年4月28日《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