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通讯多是群体式通讯,它所记述的人和事较多,要写好它,必须有一个主题思想把所写的人和事统一起来。因此,怎样确定主题,是这种通讯写作成败的关键。
过去,我曾片面地认为,这种通讯涉及面广,材料来源多,只要在办公室里定下主题,然后下去找几个事例朝文章里一填就完事了。结果,所找的例子往往和所定的主题对不上号,导致前功尽弃。这就是“主题先行”的害处。
1983年,我去兖石铁路建设工地采访。行前,我考虑到军内报纸上正进行加强纪律性的宣传报道,便准备采写一篇施工部队中干部战士加强纪律性,促进铁路施工的通讯。到工地上一了解,这方面的素材并不太多。我切身感受到,干部战士那种旺盛的施工激情并非是革命纪律“促”出来的,而是在国务院关于加速兖石铁路建设步伐、加快晋豫鲁煤炭外运速度的号召下产生的。而且地方群众也在为落实国务院精神积极参加这条铁路建设,并涌现出很多的感人事迹。我通过对采访来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分析、判断,认识从感性阶段飞跃到理性阶段,广大军民为落实国务院精神只争朝夕修建兖石铁路——这样一个同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主要特点相一致的新主题,便在我脑子里形成了。于是,我改变了原来拟定的报道主题,“重打锣鼓另开张”,写出了《鲁南大地起巨龙》这篇通讯。
事件通讯的主题从何而来?实践回答,从采访中形成,从丰富的事实中提炼。只有从事实出发提炼主题,文章才能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才有生命力。
附:鲁南大地起巨龙——记建设中的兖石铁路
一
8月鲁南,骄阳似火。数万名筑路大军和地方群众,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日夜奋战在600里长的兖石铁路工地上。
四化建设需要能源,需要煤炭。但是,我国山西、河南、山东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交通不便,难以尽快运出,大量积压自燃。国家决定:修建兖(州)石(臼港)铁路,从黄海上打开一条晋、豫、鲁煤炭外运通道!
1982年初春,国务院一声令下,铁道兵1、4、9师3万多名官兵,从汉江两岸、吕梁山区和山海关外拔营起寨,昼夜兼程,急赴沂蒙山区。
任务如此艰巨:兖石铁路穿行于泗水冲积平原和沂蒙山南部河谷走廊,经过7至9级地震区,跨越110条大小河流,平均每09公里就要修建1座桥梁、两座涵渠。工程每前进1公里,就要搬动5万多立方米土石。
困难,吓不倒英雄的建设者。他们凭着闪光的智慧和旺盛的斗志,向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挑战……
二
在线路西端的兖州,活跃着一个英雄的集体——闻名全国的铁道兵1师“杨连第连”。建国以来,这个连队踏着登高英雄杨连第的足迹,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修建了近百座铁路桥梁,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现在,他们正担负着白马河2号大桥的建设任务。
施工,日以继夜地进行。
这天夜里,正当他们紧张灌注桥墩混凝土的时候,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大雨“哗哗”地倾泻下来。有的同志建议暂停施工,把人撤下去。
连长王云龙吼道:“混蛋!现在撤下去,刚打成的一半混凝土就要报废,桥墩就要炸掉,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会给国家造成上万元损失,下刀子也不能撤!”干部战士抹一抹脸上的雨水,又推起车子冲了上去……
突然,电线被大风刮断,工地一片漆黑,混凝土搅拌机停转了。王云龙一声命令:“拿手电筒,人工搅拌混凝土!”6只大电筒亮了起来,人工搅拌开始了,灌注继续进行。凌晨4点,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
这个连队凭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建成了4座大中桥梁。一座座桥梁,像一座座丰碑,铭刻着这个英雄集体的新业绩。
三
线路东端,“轰隆”、“轰隆”地响着炮声。铁道兵某团担负的石鼓山隧道进入施工高潮。
这是兖石线上唯一的一座隧道,也是这条钢铁巨龙奔向大海的最后一道屏障。别看它只有六百三十多米长,可上面紧靠丁家林水库,地下水极多。打下导坑时,每天用1台抽水机连续作业都抽不干,还要用人工向外舀水。
那天,我来到这条隧道,正碰上指战员们奋战地下水。狭窄的导坑像一条长长的小河,浑浊的泥水无尽无息地向外涌流。战士们推车出碴,来回奔跑,激起片片水花。
我忽然发现,有两名战士的腿瘸着。身边一位河南籍副连长告诉我:“他们的腿是在抢战塌方时被石头砸伤的。这些战士啊,够顽强的,我拖着他们出去休息都不中,每人抱着车把死活不放……”
我被眼前这些普通战士的事迹所感动,也为在塌方面前,各级干部临危不惧的大无畏气概而激奋。
不久前,这里发生第16次塌方。这天中午,洞内刚清完碴。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在距洞口200米处塌下40多立方米土石。洞内,电灯灭了,一片漆黑,只听排架被挤压得发出“吱吱呀呀”的呻吟……
消息传到营部,刚下班的营长赖水能安全帽一戴,迅速跑到洞口,打着手电,冒着不停下落的碎石,一步步地向前探险。到塌方处一看,只见洞顶塌成4米多深、5米多长的“老虎口”。看那裂纹,还要继续下塌,如不马上加固排架,搞好支撑,洞顶就有“通天”的危险。赖营长大喊一声:“大家跟我上!”他带头扛起原木上了排架。身后,连长孔令华、排长王买章也扛着原木跟上来了,在场的几十名战士也都纷纷扛起了原木……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制服了塌方。作业面上,又响起了“突突”的风枪声。
四
火热的筑路工地上,不仅有部队施工,也有沿线群众参战。
英雄的鲁南人民,在烽火弥漫的战争年代,送子参军,率先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他们又像当年支援前线那样,全力以赴地支援兖石铁路建设。
按投入部队人力推算,这条铁路按期完工还缺少一百多万个工天。济宁、临沂两个地区的领导向铁路建设指挥部负责同志一拍胸脯:“你们缺人力,我们全包了!”
几天后,这两个地区出动了十多万民工、1万多辆人力车和拖拉机。600里铁路沿线,几乎村村出民工,家家响锤声,推土方,修桥涵,砸石碴,到处是支援铁路建设的繁忙景象。
在筑路工地上,还经常看到祖孙三代齐上阵,夫妻共推1辆车的动人情景。当年一些“支前”模范,今天又是“支铁”先锋。沂蒙山区的莒南县岭泉乡共产党员王洪太,已经70岁高龄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担架队参加过淮海、莱芜等战役,两次立功。现在,兖石铁路从村旁通过,他又操起工具,重振雄风,领着儿孙们又“上阵”了。
几个儿子劝他:“您这么大年纪,别动手了,您那份任务俺们包了。”
你道他咋说:“国家号召加快兖石铁路建设,你们能替俺完成任务,可替不了俺响应国家号召的一颗心呀!”
他带着全家25口人,车推担挑,天天奋战在铁路建设的工地上……
英雄的鲁南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完成路基土石四百多万立方米,修建桥涵五百多座,保证了这条钢铁巨龙迅速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