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虽然注重“实”,用事实说话,但在表现手法上却需要“活”,不要“死”,不要拘泥于一格。如果写得公式化,千篇一律,千稿一腔,往往使人望而生厌。因此,我们写新闻一定要不断创新。打破老套套,尽量“活”一点。
新闻写得“活”,导语最重要。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闻的第一段,能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文章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以满足人们尽快地获得新闻的心理愿望。因此,导语能不能把读者吸引住,常常成为一篇新闻成败的关键。1987年12月底,铁道部工程指挥部系统担负施工的大秦铁路西半段铺轨完毕,我和十六工程局的王立武同志进行报道,在执笔写这篇消息时,第一稿的导语是这样的:“今天上午,大秦钱从山西大同到河北怀来县沙城间的双线铁路429.6单线公里全部铺通。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在宣化县王家湾召开了祝捷大会……”写完,感到太死板、平淡了。自己不满意,怎能叫编辑、读者满意呢?于是,又重新写作,第二遍,第三遍,最后改成这样:“今天上午10时,随着庞大的铺轨机在燕山深处的宣化县王家湾落下最后一片轨排,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举行的祝捷大会宣告,大秦线从山西大同到河北怀来县沙城间的双线铁路429.6单线公里全部铺通……”我觉得,这种写法比第一稿好多了。
当然,新闻除了要写“活”导语外,主体和结尾的写作,也不要老一套、老面孔,也应生动活泼。在内容上要给人新意,在形式上要引人入胜,在文字上要简洁优美,等等。
如何把消息写“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认为自己至今还都是一个“门外汉”,需要在今后的实战中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附:大秦铁路大同至沙城全部铺通共铺轨429.6单线公里占一期工程百分之52.3
本报北京12月30日讯 今天上午10时,随着庞大的铺轨机在燕山深处的宣化县王家湾落下最后一片轨排,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举行的祝捷大会宣告,大秦线从山西大同到河北怀来县沙城间的双线铁路429.6单线公里全部铺通。
至此,占大秦线一期工程百分之52.3的西半段正线提前完成铺轨任务。
大秦铁路从大同至沙城间这段线路位于桑干河畔,山峦重叠,断层交错,桥隧相连,石质破碎,任务艰巨。铁道部工程指挥部系统的3个工程局、4个工程处的3万多名职工,从1985年1月正式投入施工后,以改革开路,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网络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同时,施工队伍还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全面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奋力拼搏,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14座双线隧道、120座双线桥梁、527座涵渠和15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施工任务,并先后两次创造了双线隧道施工全国纪录。1986年7月和10月,两支铺轨架桥队伍先后从大同向东、沙城向西拉响铺轨汽笛。铺架职工顶烈日,冒严寒,风餐露宿,终于提前完成铺轨任务。经检查,这段铁路工程质量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百分之90。
大秦线上这段艰难地段提前完成铺轨任务,为一期工程顺利完工赢得了时间,为二期工程按期开工创造了条件。
原载198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