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有一种观点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伪命题!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以“天道”(天命)、“鬼神”(祖先)、“礼乐”(人文)为主题的信仰系统,是谓“三统”,全面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终级关怀”、“临终关怀”和“现实关怀”等问题。围绕这些信仰和价值,中国人很早也形成了“孝悌忠恕勤”“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天道命性情”“变通时中和”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是谓“新六纪”。三统六经的结合,就是中国系统的信仰和价值,全面的道德和守则。历史上和现实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都是背离和破坏三统六纪的恶果。当下我们若要重建社会公德,重振职业道德,重修家庭美德,重塑个人品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精神风貌和道德修养,固舍此而莫由! 主题词:中华信仰 三统 六纪 天道 鬼神 礼乐 五常
每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精神家园、文化信仰和道德规范,如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古希伯莱人的上帝崇拜,古印度人的彼岸世界等。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精神信仰,那就是自古形成的由“天道”(天命)、“鬼神”(祖先)、“礼乐”(仁义)构建的“三统”体系和以“忠孝”“五常”为核心的“六纪”系统。“三统”“六纪”作为一种全民信仰和公共道德,曾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情感皈依和行为守则,也是铸造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价值判断、养成君子人格的根本动力。
一、“三统”: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三统”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代表的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系统。有人说三代服色有尚白、尚黑、尚赤的区别,三色随朝代更替而互相邅代,故称“三统”;又有人提出三代历法有建寅、建丑、建子之别,三历岁首因改朝换代而各不相同,亦称“三统”。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三统”立说,最根本的是夏、商、周三代在信仰体系和价值观上的区别和不同。 《礼记•表记》引孔子的话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在价值观上是“尚忠”,重天道、天命或自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价值观上是“尚质”,重威权、祖宗和孝道;“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在价值观上是“尚文”,重人文、仁义和礼乐。夏、商、周“重天命”而“贵自然”,“尊鬼神”而“首孝悌”,“守礼乐”而“重仁义”的三大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1、天道与天命 “天”本是自然界的客观概念,古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意识到“天”运行的规律性、永恒性、自然性等特性,形成了一整套形而上的,广涉伦理、道德、哲学、宗教、政治乃至科学含义的天道、天命观念。 古人将天地运行与万物化成,人类诞生,君臣形成,礼义构建等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天道的运行,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与宇宙都在同一个系统中生存,互相关联,互相影响。这一认识将天与人联系起来,赋予二者骨肉相连、情感相通、思虑相感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道家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冥想,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儒家则认为天人一体、德性相通,人性反映天道,天道也将影响命运。“天道”通过“天命”影响人类,是决定人类本性和命运的最高权威。同时,人类认识天命,体会天道,效法天地,顺应时势,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要求治国理政者要“敬天保民”,卿士大夫要“乐天知命”,戡乱创业者要“替天行道”,君子学人要“知性知天”,普通百姓要“敬天法祖”。从而构成天道—天命—天性—知天—敬天—赞天—畏天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孔子重视知命、闻道,认为君子应该做到“上达”。正是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天、天道、天命、命,才成了中国人认识天人关系,实现终极关怀,阐释人生价值,树立生命意义的重要因素和权威依据。 2、鬼神与阴阳 “鬼神”信仰,不纯粹是迷信或愚昧的表现。在早期文明阶段,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和追求,或是对于祖先(以及其他超人力量)的崇拜和感恩,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鬼神信仰发达,其所卜问的对象以祖先神为主。鬼者归也,神者伸也,从语源上讲,人类将故去亲人称“鬼”称“神”,完全是出于对阴、阳二气消长的认知。古人认为,人之生、死,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起灭聚散。阴、阳平衡为人,阳熄纯阴为鬼,阴熄纯阳为仙,鬼神不过是阴、阳二气的伸缩盈虚罢了。 要想修得“神”圣的境界,需要掌握变化的原理和奥秘,需要知道变化的先兆和节点。“鬼神”是对阴阳的形象描写,是对变化的通俗概括,是对圣人设教的神秘表达,是对事业成功的先期预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运行、阴阳的消长才是“鬼神”产生和“显灵”的根本动力。 鬼神,作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预期设定,对未知世界的哲学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虚幻构拟,其概念和内涵在后世趋于纷乱庞杂。许多善恶不一,美丑非类的精灵古怪形象被人为创作出来。如此一来,鬼神的玄虚和迷信色彩也便愈来愈浓厚,很大程度上反而弥盖了其本来面目。溯其本初,鬼神无非是“阴阳”的消长、“祖先”的存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鬼神观才是完整的。 3、礼乐与仁义 礼乐与仁义,简称“礼义”,是人类社会维系和平秩序的制度保障,也是天地之道顺利推行的延续和完善。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乐文化自古发达,由来久远,而形成真正的礼乐制度则始自周代。唐代孔颖达认为礼的终极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接功能则是节制人的情欲。“太一”即太极,也就是万物资以发生的原始状态。这就使礼乐与表现为“阴阳”的天道、反映出阴阳消长的“鬼神”,有了同其一源的关系。只不过,阴阳是虚的,鬼神是不可着摸的,而礼乐则是制度化的“天道”和“阴阳”。 礼是人所履行的规范,是人格自觉的人们过文明生活的实践哲学。举凡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切规矩,无一不属于礼制节度的范围。一个士人如果很好地掌握了这些规定,遵守了这些规范,那他就能很好地立身于这个社会,与人们和谐相处,并可望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在儒家看来,真正的“人”,应该是从知道并服行礼义开始的:礼将人类引向文明和秩序。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仁义。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修养,一定要以“义”为质,以“礼”为行动的规范。君子本质上是行义,但为了行义的方便,却要用礼仪来文饰。君子重义,而行其所重又莫非礼仪。孔子希望将礼乐教化推行天下,人人被教,个个知礼,从而构建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想国度。 综而言之,三统之中,天道是最高的,也是最根本的,鬼神只是对天道阴阳法则的表现,礼乐则是人类对天道的模拟。天道有阴阳,阴阳有消长,故表现为鬼神(归伸),天道有节文,鬼神有规矩,故人道制定礼乐来推行之,效法之。如果说,在夏代天道尚是对其节度、历数的揭示和模拟的话,商代则是将天道人格化,化为神圣的时代,周代则是在继承天道、鬼神崇拜基础上,对天道、鬼神以及人事进行制度化的时代。《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如果就其大者言之,“阴阳”即是天道(或天命);“柔刚”即是阴阳之变,相当于“鬼神”;“仁义”即是一切制度规范的核心价值,故可当“礼乐”,《周易》将天道、阴阳(鬼神)与仁义、礼乐贯通了起来。 夏人崇天命,尚忠质,是未脱离自然的崇拜状态;殷人尊鬼神,尚朴实,是信仰形成的形上状态;周人重礼乐,崇尚文化,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状态。这三个境界,从而形成了中国人“道法自然”“天人相与”“鬼神无欺”“法天敬祖”的信仰系统;“仁义忠信”“礼乐文明”“崇尚人文”的文化系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系统。如果将此“三统”观念加以提练,应当是“天、仁、孝”,分别代表了尊重自然、尊崇祖先、尊重民意的价值取向。至荀子乃形成“天地君亲师”的全民信仰。 如果说董仲舒“三纲五常”的“三纲”已经失去了当代价值的话,那么将“三统”与“五常”结合,在确保人民践行“仁义礼智信”道德伦理的前提下,提升国民的“尊天命”(自然、天道)意识、“敬鬼神”(祖先、孝道)信仰、“重礼乐”(人文、仁义)精神,从而形成“三统五常”(或“三本五常”)为组合的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那对于今天道德的重振、秩序的重构,无疑将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六纪”:道德条教与行为守则
大凡要提倡一种人格,要修成一种德行,必须要有具体的从内到外的修养课目。有如古希腊“智者”,要求其既具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古之“四艺”,还要求其具有“辩论术、修辞术、文法”的新“三艺”,合为“七艺”。中世纪欧洲“骑士”也被要求具有八大美德:“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十七世纪以来盛行的英国“绅士”教育,也需要“道德、健康、智慧、礼仪”等课目,以便修成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谈吐高雅、身体健康、内在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无不良嗜好、举止文明、善于交际等良好素养。江户时代日本盛行的“武士道”,也要求其具有“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美德,表现出“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其课程则有“击剑、箭术、柔术、马术、矛术、兵法、书法、伦理、文学、美学、哲学”等等。就是当代美国“精英”教育,也明确提出了“平等精神、领袖气质、博雅知识、大众情怀”,包括在价值观、远见、能力、目标、信心,责任心、使命感,微笑、语言、合作、组织、操作、演讲等方面具有全面修养。同样,中国儒家“君子”教育也不例外,也有具体而生动的要求。孔子就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从内到外的完整修养和完美举止。《周礼》所提“六艺”显然只是六种技艺(即“文”),还不足以修成君子人格,必须将“六德”、“六行”一起讲习,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的效果。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习传统文化,要从中吸取当代所需的人生智慧和修身营养,掌握其中的优秀精华和核心价值。针对当下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加强道德伦理、精神家园建设,重温“孝悌忠恕勤、诚敬宽廉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天道性命情、变通时中和”等传统道德和优秀价值,将它们作为学习传统文化必须牢记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