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信仰即信真仰理。是人们对某个人(或神)的信任和仰慕。信真就是唯信该个人(神)代表了宇宙万物的真实、真相、本真,仰理就是仰慕该个人(神)的言行所传达的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道理。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信仰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物质层次的信仰是指对某个人(神)及其形象、器物的崇拜,祈求其护佑、辅佐、避邪、庇护人们生活、事业、前途、生命;精神层次的信仰是指对该个人(神)的思想、理论、学说的崇尚,立志追随、效法、践行、弘扬这种可以作为真理的精神。 信仰的精神层次决定了物质层次,物质层次只是精神层次的外在表现。对形象、器物的崇拜,表达了人们的思想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只有当人们在精神层次上对于某个人(神)信任和仰慕,才可能供奉他的形象和器物,并通过严肃而规范的崇拜仪式,“托义于物”。因此,精神层次的信仰是信仰的本质和核心。但是,物质层次的信仰又是信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形式,信仰如缺乏形象、器物的表现,仅以口传、文字表述很难千古传承和代代弘扬。 宗教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宗教信仰的精神层次表现为人们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宗教信仰的物质层次是将这种思想信念和皈依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中华民族具有相对重视精神层次而弱视物质层次,对宗教持包容态度的信仰特征。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无国教的国家,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历史上统治者对宗教多采取“兼容并蓄”态度,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大地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信仰和崇拜,即使是在佛教、道教为主流不息朝代,其他宗教也同时并存,互相融合。其次,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浓厚伦理道德色彩,强调立功德、行善事、孝亲忠君、保护生灵等伦理道德,中国的宗教信仰内容重于形式。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的信仰受到摧残。从五四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西学东渐”到文化大革命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除,使得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物质层次的形象、器物(包括文字)得到毁灭性的“清扫”。同时,寄托于物质层次的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也得到批判和否定。近代中国人表现出对特定的仪式和活动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约束,对形象、器物的崇拜也没有过分的强调,改革开放以后又一直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传统信仰的传承和弘扬。当今世界很多学者由此认为中国人没有固定、统一的宗教信仰,“中国人无信仰”,“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许多中国人自己,也对“中国人是否有信仰”处于迷茫之中。 当前,面对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各种对中国发展不怀好意西方势力如鲠在喉,大造“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舆论,据此摧毁我们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个人互信,如同精神鸦片,不断侵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我们都听之任之,任凭祖国的全面自信被侵蚀、蛀空,就可能重演前苏联的悲剧: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国家联盟土崩瓦解。诚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存在不足、有缺点,有问题,确实需要改良、改进、改革,但决不能在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失去团结、失去核心领导力量的情况下来做这些工作。中国人要找回自信,就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中华民族是否有自己的信仰”,“中华民族信仰的核心是什么”这一系列民族生存的原则问题。
二、中华民族是最有信仰情节的民族
1、中国民族无信仰是伪命题 就中国人的个体而言,虽然没有西方倡导的形式上的宗教信仰,但是内心是有约束法则的,有追求终极目标和现世幸福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抛开历史上曾经兴盛的道教、儒教、佛教,仅观近代,就有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冯玉祥、杨虎城、张学良、瞿秋白、秋瑾、赵尚志、鲁迅等志士仁人,为民族正义疾呼、奋斗,能说他们没有信仰?更有无数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英勇就义的英雄先烈,视死如归,哪一位不代表中华民族的血脉、不是胸怀崇高的信仰?尽管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一些人的价值观倾斜,出现了崇尚金钱、物欲横流、人性淡化的乱象,但不乏见利思义、慷慨捐助的人士,不乏为民族大义、国家富强牺牲个人、默默奉献的道德模范人物,他们是民族信仰的忠诚守护和践行者。 就整个民族而言,中华民族虽然没有西方倡导的形式上的宗教信仰,但是却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回想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中华文明绵延不息,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能在四大古国中成为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人类文明,信念弥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隐忍的民族性、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始终坚守自己精神信仰和道德节操。 2、中华民族具有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信仰 在中国,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佛家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这些学说不以宗教形式表现,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之中,代代相传。我们说“中国人无信仰”是片面的,因为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中国宗教或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刻的道家,其思想来源于两部中国经典,一个是《周易》,一个是《道德经》。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主张断恶修善,趋吉避凶,改变命运,道法自然,替天行道。讲报应(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回报,对方都有反应),清静无为,以无为而达到知常。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极为先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天人合一。可以说,当今世界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儒家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思想自春秋之前就已经产生,孔子孟子只是把这种思想更为深刻与详尽的表达出来,提出了许多更加先进的观点融合进去,而成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重仁义,轻利益。讲五常(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同样可以说,当今世界倡导的世界大同、和平友善,也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佛家是在东汉汉明帝时才开始正式传入我国的印度佛教演化而来的。凭借它众多的经典与对统治阶级口味的迎合,佛家思想在我国传播的非常迅速。但传入中国的佛教已经于印度佛教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佛家经典还是在菩萨佛陀的塑像明显有别于印度佛教。佛家主要的经文著作有《金刚经》《华严经》等。佛家强调断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普度众生,离六道脱轮回,讲因果(世间每件事都有原因) 、“众生平等”、“众生皆有慧根”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从另一种角度看,甚至可以说中国的佛家文化与印度的佛家文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 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儒家说的仁爱,释家说的和谐,道家说的真诚,都是对人类先天本性的礼赞。中国人无论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在其骨子里基本上还是属于两种人,要么是孔子式的,要么就是老子式的。三家融合成一个体系,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核心。 3、中国人具有多元而实用的宗教信仰 儒释道的精神信仰,并没有影响中国人对其他宗教信仰包容。中国从没有出现过单一的神,从没有哪一个神能够一统天下。中国人什么都信,什么都拜,世界上任何宗教只要传到中国,像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等都是从域外传来的,在中国都有市场。除正统宗教以外,在民间大大小小的山神、土地、精怪、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草木、活着的好人、死去的坏人等都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甚至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信仰的神。中国的老太太碰到难以解决的麻烦,她可能会先去拜一下菩萨,然后拜一下老君,有空可能还要去一下土地庙,回家又要在祖宗灵位前上一支香,各路神灵既协调统一由各司其职。不像西方人,除了崇拜挂在十字架上的天主,没有别的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宗教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宗教。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实用主义的,烧香拜佛都是“许愿”,是有所求的。与西方人崇拜天主,祈求死后上天堂不同,中国人强调宗教的现实作用。中国宗教则根本不考虑人死之后的问题,而是研究长生不老之道。为此想尽办法:炼金丹、求仙药、房中术、辟谷食气等,甚至连中国的本土医学——中医,也是研究怎样才能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与西医专为治病而大有不同。一代又一代死亡的事实并没有削弱中国人长生的愿望,在身体不能长生的情况下,中国人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与长存。 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熔炉,它可以熔炼任何外来文化,却绝不会失去自己,也绝不会让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大行其道。这绝不是中国文化的自私,而是源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中国有着极多的宗教,说明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很强,众多的宗教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极其复杂。但众多的民间信仰的广博性又说明了,现有的这些宗教形式却是满足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这样一来,在强烈的宗教意识下,造成了中国人什么都信,见证了宗教的繁荣景况,但现有的宗教形式都不能充分表达它,所以才造成中国人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没有信仰一样。
三、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信仰主要表现为: 1、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2、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3、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4、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