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表义,以音表义的中华方块字,是世界硕果仅存的智能化文字。它是中华历代先祖,在田猎、战争、农耕和生活中,依据其时的思想认识,风俗习惯一步步造出来的。它们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文字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现略考“德”“善”“聖”诸字,以感悟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和国人的价值追求。
一、心直行端谓之德
德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故“德”字是我华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早在周朝一开始,就提出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方略。《易经•坤卦•彖》,就有“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语句。国人称品行高尚的人为“德高望重的君子”。现在选贤任能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那么,“德”字的形音义中储存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信息呢? 今天通行的“德”字,直接脱胎于小篆,作“ ”,隶变笔画化作“德”。它由“彳”“直”“心”三个原件合成。且三代“德”字都从“直”字。 那么“德”字为何以“直”字为核心构件?因为正直是人类品德的第一要义。古人据此造“直”字。甲骨文作 “”,会意字,上边竖笔表示直线,下边是“目”字,人测曲直时常闭一目照视之。金文繁化作“”“乚”表弯曲之物,“十”表线提的吊锤。今天的木工瓦匠还常闭一目手提吊锤以取直,表义更准确明白。隶变笔画化作“”今通行体作“直”。本意是直线,引申为凡直之称。先古圣贤皆以站得直、立的正比况为做人的第一美德。后汉有强项令不为高官低头,晋有陶渊明不为权贵弯腰。故“直”字为“德”字首要表义构件。《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直”喻有德君子;“枉”喻无德小人。重用有德君子,斥退无德小人,老百姓才信服。
“德”字的逐步繁化,表明人们对道德的完美追求。“德”字甲骨文作“”,会意字,由“彳(chì)”和“直”字合成。“彳”为“行”之半,表示行为;行为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一代“德”字。金文改作“”;隶变笔画化作“”,也是会意字,上从“直”下从“心”。做人讲良心,居心正直就是德,可谓第二代“德”字。小篆将甲、金文整合繁化作 “”,隶变笔画化作“德”,可谓第三代“德”字。行为心灵都正直就是“德”。概括得更全面,故为后世之通行体。王安石《寓言九首》之五:“功高后毁易,德薄人难存”,此十字可作今人之座右铭。
“德”字音“得”寓意深刻。《释名•释言语》:“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古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德做人则得道,以德行政则得民。周朝制礼作乐,以德导民,强力推行“以德治国”,因此享国八百余年。而殷纣王、隋炀帝荒淫无德,皆国灭而身亡。做人治国岂能无德哉!
二、惩治不法谓之“善”
一切宗教,千门万宗,教义纷如,但其所指,都是一个“善”字。这是宗教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善”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至高至美的普世价值。
《现代汉语字典》在“善”字前四个条目中这样说解:(1)善良,慈善(跟‘恶’相对);(2)善行,善事(跟‘恶’相对);(3)良好;(4)友好。
与“恶”相对,不仅是说“善”是“恶”的反义词,更是源于古圣先贤的造字理念。
考证“善”字,我们发现,我国的善文化源于法文化。
在迷信神灵的上古,大约在神农氏时代。我国尚处于“刀耕火种”的母系社会。其时生产力低下,原始先人常食不果腹,挨饿受冻,倘若两家或两族同时围猎一群猎物或采集一片果实,难免发生争抢。那时盛行族外群婚制,俗称“走访婚”,假如两个白马王子同时夜访一个漂亮妞,焉能无争斗?
有利益,有公私,有善恶必有争斗,就需要有公平正义之人做仲裁,做裁判。起初的仲裁者,必是有权威的族长或氏族部落酋长。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法官,但他们也是人,他们的基因里也有善有恶,或耳有偏听,或事有不清,理有不明,仲裁决断难免事事公正无私。于是古人幻想神明做仲裁。这在法制史上叫“神判”。这种神灵瑞兽古人称“解廌”,从声源上说“解廌”者,能解质疑者也。在神农氏时代,我们先人以羊为“图腾”,认为羊是上天赐给人们以“协和万邦”的保护神。故每遇诉讼争端,便以神羊裁判是非善恶。据此理念,古圣先贤创制“善”字,一期甲骨文作“ ”,隶变笔画化作“ ”。上从羊,代表断案的神羊即“解廌”,下从双“言”,代表争斗诉讼的双方,即原告和被告。小篆减去一“言”,简化做“ ”,隶变笔画化作“善”。东汉大学者王充《论衡•是应》篇说:“解廌者,一角之羊也,性识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也,令羊触之,无罪则不触”。可见“善”字的本义是除恶即惩治不法。故《说文》:“善,吉也”。法官公正断案如神判,事关家庭,则合家吉祥;事关社会,则社会吉祥。在古人眼里正义无私的法官是去恶扬善的保护神。这信息还储存“法”字繁体“灋”里,三点水表示办案要一碗水端平,“廌”即判案神兽解廌,代表无私的法官,正寄寓着古人对执法公平的心底呼唤,下面的去字,亦表义,指除去不法之人。一个“灋”字犹如正义法官判案的写真图。所以古今中外,凡法官办公皆穿“法袍”,所戴帽子称“法冠”,我国古代法冠最具特色叫“解廌冠”。
维护正义,除恶扬善是法官的天职,这是古圣先贤在“善”和“法”字中留给人们的谆谆教诲。法官是维护安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倘若道德沦丧,吃了原告吃被告,既是民贼,更是禄蟲,他们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恶梦,带给社会的必是人间地狱。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国最早的监狱是什么样吗?其实,你只要稍加 析一下“狱”字之形,就豁然明白了。“狱”字左,右皆从“犬”,中间的“言”表示罪犯,一望而知,这种监狱看守坏人的是狗。在远古游耕生活时期,我们原始先人行无定所,居无定所,正常人尚且居住在简易的茅草舍里,那还顾得为罪犯搭建监狱。只好用狗看管。狗通人性,能顺从主人的意愿。用狗看管罪犯最放心。所以狗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或许是狗肉退出餐桌的主要原因。你看一个“狱”字包含着多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人的情感智慧。
三、德才兼备谓之聖
西人膜拜上帝,国人崇奉聖人.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崇拜聖人的国度.两者理念不同,在西人眼里,上帝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是神而非人;在国人心中,聖人是道德学识至高至伟的社会精英,是人而非神.造物主只有一个,而圣人则应时而出,璨若星汉。尧`舜`禹.周公`孔子,孟子,就都是与日月同辉的理想化圣人。
“聖”字,上部从“耳”从“口”,说明它来源于远古口耳相传的教育年代。
世上原没有聖人。但任何时代都会产生个别智力超常的社会精英。原始时代亦不例外。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漫长年代,既往的历史,氏族的谱系,生产的技艺和文化的积淀,都要靠一代代口耳相传承继之。倘若某个人在受教时“过耳不忘”,领悟异常,令人惊服;待到向下代人授业时,又口才极佳,绩效超凡,令人崇拜,这就是最原始的聖人了。这种极为罕见的社会精英,聪明盖世,事事胜人。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便用“胜”字之音称之。故“胜”“聖”二字至今声韵皆同。
此类精英,是社会的栋梁,氏族的支柱。在进入造字时代,必率先为之创制。但怎样创制“聖”字呢?
古人便依据聖人“过耳不忘”和“口才极佳”的奇异之处创制了“聖”字。甲骨文作 “ ”,在人头顶上画着一只大耳和一张大口,表示此人听力不凡,能“过耳不忘”,又口才极佳,接受教育时是顶尖级聪颖学子,教授学子时是顶尖级特级教师。这就是“聖”字的初始形义。聖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还在于站得高看得远,是道德高尚之人。为表示其站高视远,金文便在人下边加一横作 ,表示大耳大口之人站在土岗上,小篆承之作 ,隶变笔画化作“聖”,将下部之“人”,逐步繁化作“壬”(“挺”的本字)表示挺立高土之上,更凸显其优异不凡之意。可见“聖”字本义是杰出的教育家。
将聖人进一步崇高化和理想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儒家从道德人本出发,又将聖人推崇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范本。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国便进入了崇奉聖人的时代。
于是书法艺术颇深的王羲之被尊为“书聖”,在医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张仲景被尊为“医聖”。三国时期名将关羽被尊为“武聖”,不仅是武艺超群,更因为他是道德极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刘、关、张三人大战吕布,都无法擒拿吕布,可见关羽武艺远不及吕布。因吕布为富贵先杀其义父丁原,后又为貂蝉杀害其义父董卓,被时人讥讽为“三姓家奴”的小人。而关羽恪守桃园三结义诺言,拒绝钱财、地位、美女诱惑,“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不忘刘皇兄,当得知刘备下落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皇嫂找到刘备,真可谓义薄云天,道德完人,被尊武聖人是对其道德嘉奖。
“聖”是个常用字,更是个极品的崇高字,中国对聖人是至崇至敬的,它是人们心中的偶像,过去上学第一天要祭拜孔子,孔子诞辰政府官员都要到孔庙进行祭拜活动。但上个世纪汉字改革时,将“圣”字定为“聖”字简化字。我们认为,这是汉字变迁史上最为荒诞不经的事,而小篆就有的“圣”字,上从手下从土,表示在土地上劳作的贫苦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