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打不过项羽,遂高挂免战牌,闭门不出,和项羽相持于鸿沟两岸。项羽抓来了刘邦的老爹,把刘太公绑在柱子上,前面放了一口大锅,里面是滚烫的开水,锅下面木柴噼里啪啦地烧着。项羽向刘邦喊话,说,刘邦,你老爹现在我手中,你快快投降,如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爹扔进锅里煮了。刘邦沉默了一阵子,突然哈哈大笑:项羽,我们当年在楚怀王手下共事,结拜为异姓兄弟。你爹就是我爹,我爹也是你爹。现在,你小子大逆不孝,不仁不义,要杀死你老爹。好!既然你如此狠心,也别怪我不客气。你煮了你老爹之后,请分给我一碗肉汤,让我也尝一尝。怎么样?项羽勃然大怒,说,来呀,把这个死老头子扔进锅里,煮了。这时,项羽的叔叔项伯大喝一声,慢着!项伯走到项羽跟前:现在,形势还不明。再说,做大事的人是不顾及家的,即使杀了刘太公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只会增加祸患罢了。项羽点点头,把刘太公押了回去。
对于刘邦这件事,历来分歧非常大,有人认为刘邦是一个混蛋,大逆不道,不孝之子。有人赞同刘邦非常睿智,是无奈之下的明智之举,是大仁大孝。相反,项羽作为刘太公的干儿子、义子,却绑架了干爹,以干爹作为筹码要挟对手,这才是真正的不孝之子、混账东西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对刘邦、项羽的行为褒贬不一。
那么,什么是孝呢?
有人说,给父母吃喝就是孝顺。孔子说,禽兽也能让自己的父母吃好喝好。人难道只能和禽兽一样吗?
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要天天在父母身边,伺候好父母。试问,那些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奋斗不止的英雄们,他们难道就不孝顺吗?其实,“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就是“游必有方”。这句话的原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目的。 在这里,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法发展了。
有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让父母啥也不干,天天优哉游哉地玩,闲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做儿女的有没有这个能力呢?即使有这个能力,对父母有好处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板出生在山村,年轻时受尽了贫困的折磨,父母为了供养他上学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后来,老板自己有了钱,把父母接到城里来,好吃好喝伺候着,想想尽一尽孝心。结果,没有两年,父母就得了脑血栓成了植物人。什么原因呢?营养过剩!不过,另一个故事到值得我们思考。一次,几个人相约去一位朋友家吃饭,朋友父母忙里忙外的做饭、收拾,他们想帮助老人一起收拾,被朋友拒绝了。朋友说,父母喜欢家里来人,看着客人吃的高兴,玩的高兴,他们心里很舒坦,这样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老人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老人看。你们如果帮助他们收拾,他们可能感觉自己老了。这样对老人的心情、心态很不好。再者,老年人平时活动少,做饭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他们既锻炼了身体,心情又愉悦。咱们做晚辈的何必出力不讨好呢?听完朋友的一番话,大家都点头赞成。
有人说,孝顺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父母说什么听什么,不能违背父母之意。如《礼记》上说,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要起来洗脸、梳头、带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左右两边佩戴用具,然后去父母、公婆居之处。到了地方,静气平生,询问父母需要什么就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颜悦色以问寒问暖。父母如有过错,要心平气和地低声劝说,如劝说不进去,就要更加恭谨地孝顺,待父母高兴时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的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孝顺。
这种观点显然是迂腐的、不正确的。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请问儿女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命令,可以称作孝子了吗?孔子大声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上古之时,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尚不至于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尚不至于失去其国;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大夫无道,尚不至于失去其家。士人若没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背负美好的名声;父母有直言规劝的儿女,则不会陷于不义。所以,面对不合礼仪的事情时,就要直言相劝,一味地听从父母之命,又怎能算做孝子呢?
孟子有一个朋友叫匡章,很多人说他不孝顺,不与他交往,但是孟子和他却是好朋友。有人问孟子,你为什么和不孝顺的叫朋友呢?孟子回答说,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怎么是孝顺呢?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
不同价值观的人、不同世界观的人、不同出身的人看法是不一样的。其实,孝不分贵贱,不分等级,不论金钱多少,不论地位高低;追逐名利、衣锦还乡未必是孝顺;平平淡淡,让父母享尽天伦之乐未必不是孝顺。孝,是一种心意,是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父母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友情,不是爱情,而是血脉相连的骨肉之情。
孝,首先要敬重父母。不论我们多么贫穷,不论我们的父母多么丑陋,不论我们的父母多么落后,那毕竟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贫穷、他们丑陋、他们落后,不是他们的原因,是种种的历史历史和社会原因。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孔子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么,与猫和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孝,要尽量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不论我们干什么工作,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不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让父母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为荣。所以,在我们为人处世、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从事那些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天意民心的工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秉持正义与良知,即使一时不能与邪恶作斗争,也不要与邪恶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以免遗臭万年,让父母在众人之中抬不起头来,遭受精神的打击和心灵的摧残。
孝,要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吃饱饭可能没问题了,穿衣可能没问题了,住宿可能没问题了。我们作为儿女的既要让父母吃饱穿暖,也要注意不要让父母营养过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应该从吃得好、吃得饱变成吃的健康,让老人健康长寿。
孝,要常回家看看。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年轻人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到外地上学求职、打工创业,家里只剩下老人了。老人心里很寂寞、很孤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的话,就要经常回家看看。如果时间、经济上不允许,我们也要经常给老人打电话聊聊天。一般情况下,我们一周要和父母打一次电话。打电话要有耐心,不能通话之后简单说两句就挂掉。应该聊天聊上半小时左右。
孝,要尽早,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想着当我们如何如何的时候再孝顺父母,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至亲不在。当我们的父母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想尽孝也没有机会了。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失去了可以弥补,但是有些东西失去了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孝,就是这样。一旦失去,我们会一失足成为千古恨的!
国外有一篇文章《当我老了》,这篇文章很好,我在这里引用一下,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大家共勉。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我是如何扶着你的手慢慢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听我说,不要打断我。
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