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信仰的最高境界:“以敬为孝” 在弘扬中华孝信仰的时候,还有个问题需要厘清: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孝养父母呢?不妨先从一些“亲恶我,孝乃贤”的孝例说起。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大孝子是四千年前的虞舜。《史记•五帝本纪》上说,其父瞽叟是个盲人,爱其继室,“常欲杀舜”,“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又使舜井”,瞽叟又“下土实井”,目的是夺取其妻室财产予其继室所生的儿子象。但过后,“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即更加孝父爱弟了。这则事例说明,中华所讲的孝是绝对的,即使父母对自已有伤害之行,尽孝也是儿女的天职。 孔子的学生闵损,“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却对闵损“衣以芦花”过冬。其父发现后,欲休后母,闵损跪求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便“待三子如一。”此事例说明,中华传统孝文化,是主张“事后母如事亲娘”的。 虞舜不恨害己之亲父,闵损不恨虐己之后母。厚德载物,真乃中华独美之孝也。以孝治天下树此大美,无非是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第七章)。把中华孝信仰提到天经地义,万古无变的高度,特别强调的是只有一条:不论父母是爱我还是恶我,都只能孝养如仪,是不能讲条件的。 如果说孝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宗教,那么,这个“孝”就是中华民族的天主或佛祖了。从皇帝到百姓都要尊崇无二,只是近百年稍有淡化而已。凡人的信仰都以“敬”字为基础,无敬则无孝信仰。《论语•为政》篇记载,学生子游请教怎样做才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的国人,能“常回家看看”,能让老人吃饱穿暖,就算是大孝了。在孔圣看来,这等同于养犬马,不能称孝,因为其孝是感恩思想的凝聚和回报,孝的层次与感恩思想的浓度成正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乃父母所赐,父母所养。父母是天底下不二的最大恩人,终生难报万一。有此意识,则敬字天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言:“敬,德之聚也。有敬必有德。”对父母而少敬,则无德甚矣。如今世风浇薄,道德滑坡,此概一大原因。 又有一次学生子夏问怎样做才算大孝。孔子首先回答了两个字“色难”。《说文解字》:“色,颜气也。”在先秦时代,“色”字只作脸色讲。所谓“色难”,是说儿女在父母面前,最难的不是家务劳作自已干,有美酒佳肴先让父母吃,而是不管有多大困难或苦痛事,都要在父母跟前表现喜兴脸色,以免父母为自已忧心,这确实很难。但正因为这是最难,所以也就是最孝,没有对父母的最敬,就无法在父母面前做到最难。 “金无全赤,人无完人。”父母也是凡人肉胎,岂能一生无过。如何对待老人之过,也是测验孝子敬心高低的体温表。在这方面中华传统孝文化内涵很完美。《孝经》有“谏诤章”,当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竟重复两遍说:“这是什么话!”予以否定。并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是说父母有了过错不当之事,孝子一定要谏诤使其改过,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是比奉养更重要的孝。但谏诤时一定要以敬为本。《礼记•内则》上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由此可知,坊间说的“以顺为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不符合中华传统孝道的,而心怀“孝敬”之心,做到“色难”才是孝的最高境界。所以培育孩子孝道,必须从育“敬”起步。 欣逢盛世,中华复兴。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理应复兴中华独盛的孝信仰,如此则中国特色才会更鲜明,更亮丽。社会才能更祥和,更幸福和更圆满。 中华民族的孝信仰,已经传承百余代,但愿更能万世罔替,与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相始终。
参考资料:《论语》、 《孝经》、《吕氏春秋》、《弟子规》、《史记》、《二十四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