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孝行》篇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唯其孝也。” “百善孝为先”,凡我华人,皆耳熟能详。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孝不仅仅是人生的基础美德,还是中华民族万世罔替的民族信仰。
一、中华孝信仰:穿越时空四千年。 翻开古今中外历史,不论是文明古国埃及、希腊、印度、罗马,还是近代列强英国,法国和德意志;不论是年轻的美国和加拿大,还是非洲中部的原始部落,虽然治国各有理念,各有传统,但谁也没实行过“以孝治天下”。独独中华民族坚持“以孝治天下”数千年,并因此在政治、军事、文化、道德诸方面长期领先全世界。丰富多彩的孝文化,便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旗帜和基因,成了华夏大地恒久的民族信仰。 我国的信史,或者应该从尧舜开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四方部落的首长)咸荐虞舜,曰:可!”是说虞舜二十岁时以孝闻天下,三十岁时被推举为帝尧的接班人。凭的是什么呢?是“孝”。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选贤与(举)能”的时代,孝行之所以成为领袖当选的首要条件,说明孝信仰在当时已成为各部落各氏族的共同信仰。因为孝信仰在华夏各氏族底蕴深厚而坚实,所以后世的建国者和治国者,无不高举孝的大旗。据《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自称太子发”,并于军中用专车载“父王木主(木作的周文王牌位)”,表示自己是奉父命出征。结果牧野一战,殷纣王的“七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身死国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上慈下孝,和谐共生的。但“上慈”和“下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德行。父母慈爱儿女,是动物的本能,与生俱来,而儿女孝敬父母,生命中原本无这种因子,只能从后天培育中形成。 那么,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孝信仰是怎么形成的呢?概括起来,途径有三: 一是用孝选官,以孝行政。《二十四孝》之首的虞舜,就是因“孝感动天”继承尧位,升为“五帝”之一的。到了奴隶制时代,孔子把孝道提升为国家推行仁政之本。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帝继承汉文帝的“察举制”,每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国家任命为各级官员,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孝”是这些官员荣升的主要资本,也是这些官员的莫大荣光,在他们行政执法时,自然也就以孝为纲,力行以孝治天下了。 二是重刑大法,严惩不孝。孝行美德不能与生俱来,放任自流,世上一定多有忤逆不孝之人。故《孝经》列有“五刑章”,并引孔子话说:“五刑之属三干,而罪莫大于不孝。”先秦时代盛行“枭刑”,即把不孝子斩首后,将头倒悬树上示众。用大罪重型治忤逆,是历代王朝的一以贯之,严惩不贷的。历代王朝都曾多次大赦天下,但独独不赦忤逆不孝之人。从汉代到清末,父母丧时各级官员都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古称“丁忧”。倘恋栈权位,丁忧不满三年,轻则免职,重则获刑,这就让从官员到百姓,都不愿、不能、不敢不孝了。 三是旌表教育,全民普孝。从国史、县志到族谱,凡书皆有孝子榜,孝子牌坊遍城乡。幼儿启蒙就接受《弟子规》“首孝悌”教育。长而学《孝经》。《孝经》有“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总之,从帝王到平民,人人要学孝,要行孝,要尽孝。全民普孝,比现今的普法教育还雷厉而风行许多。 尔后两千年,儒、释、道“三教”合力打造孝观念,入脑入心,于是形成中华民族独尊独盛的孝信仰。 然而中华民族百世传承的孝信仰,在上个百年受到两次严重的冲击与扫荡。“五四运动”和“文革十年”,都将孝文化视为“封建余孽”,在“打倒孔家店”和大破四旧中,大加挞伐。特别是反右和文革,父母一旦因言获罪,或划为“黑五类”,就动用政治高压,迫使子女丧失天伦,和父母划清界限。最典型的甚至将父母打伤致残。这无疑是在教人忤逆不孝。中华民族独盛的孝信仰和孝文化,从此日渐式微。前几年大陆热播热唱过一首劝孝歌《常回家看看》。如今的国人连“常回家看看”都难以做到了。这到底是孝行的赞歌,还是为孝道唱挽?实在让人心生悲凉。
二、培育孝信仰:需从娃娃抓起 人称“五经无双”的东汉大学者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说解中华民族千古信仰的“孝”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是个上作“老”下从“子”的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体到楷书,“子”字都是襁褓中大头幼儿的象形。为便利书写,简化作“孝”。老人永远在上安享子女孝敬,子女永远在下敬孝老人,是符合中华传统人伦礼制的。 圣贤造字,词义不虚起。以具体形物表示抽象词义,必有其真知灼见寄寓其中。特别是那些流传使用了三千多年的古汉字,其所寄寓的深意,恐怕就接近绝对真理,万世罔替了。那么,“孝”字下从象大头儿子的“子”字,寄寓着我们先祖怎样的圣明理念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诫人们:孝意识、孝信仰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过时则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现代心理学说:三岁至十岁,是孩子最崇敬、最依赖父母的人生期,父母的言行,幼儿最信赖,故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孝道的最佳人生期。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祖先的圣贤理念,得今日科学证实而已。我们创制“孝”字的先贤,领先现代心理学三千年,是何等的英明与伟大啊! 父母之爱是动物的本能,与生俱来。而儿女之孝,却只能靠后天培养,这是父慈子孝的先天区别。孩子出世不久,其“视听言动”正处于仿效成长期。父母是其仿效的主要对象,所以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特别是在孩子孝信仰的养成上,无可替代。父母孝则儿女多孝,父母不孝,自己老了要求儿女孝敬,几乎是痴人妄想,社会舆情声援也帮不了忙。孝与不孝都是由孩子仿效父母而来的,故“孝”字取“效”字之音。 在古人意识里,孝不仅是做人之本,还是做帝王之本,治天下之本。孝意识的培养,孝信仰的养成要从孩子刚懂事时抓起,父母是主教师,家庭是主课堂。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吃)。”这里“弟子”指儿女,“先生”指父母,是说在家里家务、体力活,儿女包干干,有美酒佳肴,先尽父母吃。在今人看来,这样的儿女堪称孝星了,但孔子认为这只能算作最初级的低品质之孝。现今的国人,特别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独生子女家庭,多是只下亲而少上亲的。这是对中华孝文化莫大地颠倒与异化。父母出差回家,带来外地美味土特产,放在客厅茶几,父母还未见,儿女便抢着吃。孩子开心,父母欢心,老人伤心。为人父母如此“示范”,等你老了,孩子做了父母,也会照单复制,让你伤心的。这就叫“天道好还”。倘孩子刚过来抢食物,你就将孩子拉怀入抱。“怡吾色,柔吾声”地说:孩啊,这些东西爷爷奶奶还没见,咱们先送给爷爷奶奶吃好吗?”孩子大多就会连蹦带跳地送去了。如此“示范”,孩子将来做了父母也就会“有酒食先生馔”了。学校里即使有孝敬,也是“言教”,家里父母的孝教示范,才是“身教”,身教从来重于言教。现今上学的少儿们大都会背《弟子规》“首孝悌”了,之所以孝行仍不显,概在父母没在家里给孩子们做个好样子。孩子将来万一忤逆不孝了,也别怨天尤人,或责怪儿女,都怨你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时,没有给自己所宝的孩子做个中华孝道的好榜样。 这就是“孝”字所传示的中华民族的人伦真理。只往下亲,不顾上亲,人人都会有个悲伤的晚年。家庭在下慈的同时不忘上孝,则人人都将有个欢乐的童年和幸福的晚年。“孝”字的圣明之教,对于中华孝信仰的培育作用,可谓大矣!
三、弘扬孝信仰:着重于精神传承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孝子贤孙”本是个至高的褒美圣词,但在左倾思潮泛滥年代,却变性为政治上对人和传统的否定词。文革中如果对刘少奇稍有同情,或批判不积极,那就是叛徒、内奸、工贼的孝子贤孙了。评法批儒运动里,对儒家只能百分之百彻底打倒,稍有称道就被打成孔老二的孝子贤孙了。“黑五类”的儿女,如果不与父母断绝关系,那就是地、富、反、坏、右的孝子贤孙了。仿佛这些人都断子绝孙了,中国就成了革命圣地,就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于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孝信仰和孝传统,便统统受到颠覆性冲击。彼时村村姓姓都有宗祠和宗庙,大都改作生产队的队部、食堂或仓库了,旧时肃穆隆重的庙祭,大多绝祀至今。如今民风不古,民德浇薄,不能说与此无关。因此复兴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与孝信仰,也就成了时不我待的莫大“内需”了。 经济建设需要强劲的内需。内需的不振,多年已是我国发展经济的短板。复兴孝文化,弘扬孝信仰,同样需要打造强劲“内需”作支撑。我们当今这方面的短板,应该说比经济领域更甚。要振兴孝文化的内需,接长孝信仰的短板,我们认为,最大最快的捷径只有一条,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家庭,从学者到百姓,都要尽早尽快改变“批判地继承”这一左倾思潮筑就的思维定势,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统的孝信仰,从这一牢笼中解放出来。《孝经》首章把“孝”说成是先王“修、齐、治、平”的“至德要道”。如今只有中华孝信仰也快步回归,才会早日全面建成“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小康社会。 第一、孝既然是华夏大地至少传承了四千余年的民族信仰。那么就不妨将孝信仰视为中华民族天下一统的宗教了。道教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信众无多,虽然将始祖挂靠老子名下,其实名不副实。古今都有人将儒学称为“儒教”,虽然孔祭大典礼仪如宗教,但儒学也并非宗教,而孝文化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共有的大信仰,将之视为中华宗教,并无不妥之处。而宗教最需要的是尊崇,是敬拜,不允许怀疑,不允许批判的。有人说:中华孝信仰产生于上古,本身有着众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局限,必扫尽其糟粕而后可。其实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是上古的产物,也必有其历史局限,但有谁见过它们的信众批判过他们的宗教呢。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之前,也必有其历史局限。但从往日的苏联到今日的中国,不见有人说过要“批判地继承”马克主义。 第二,传统孝文化有糟粕乎?我们的看法是:奉行教条本本主义,生搬硬套则有,与时俱进,精神继承则无。例如孝文化繁荣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时代,因此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但儿女不再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甚至父母还鼓励儿女到外地甚至国外创业经商。不能“晨则省,昏则定”了,好在人人有手机,莫忘“早请示,晚汇报”,有空闲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照样做你新时代的好孝子。 最令反传统人士诟病的,大约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了。批判家甚至恨恨地说郭巨是杀害幼儿的侩子手。其实大可不必。郭巨埋儿孝母,说明他孝母胜过爱独生子,单是这一孝信仰精神就很值得今人学习。并且书中说得明白,郭巨并未最终埋儿,反得天赐一釜黄金孝母。古人这么写,无非是表示孝行必得好报,就像各种宗教天天宣讲的善行必得善报一样,是为了加固人们的孝信仰,其有他哉!郭巨是晋代人,从晋至今千余年,不论正史还是野史,皆不见有一愚孝之人,为养母活埋儿子的。 汉代九龄童黄香,为孝老父冬天脱光身子为其暖被窝,夏天为其扇枕席。如今有了空调、电扇和电热褥,谁还会“照单全收”学黄香呢?但黄香这种孝信仰,却是值得万世传承的。 我党历来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反对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十分英明伟大。如果我们也照此对待中华千古传承的孝文化,我们的孝信仰还“何陋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