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中国信仰·太湖湾论坛暨首届中国孝慈文化峰会>>专家论文>>正文
徐新意、蒋建名:中国人传统信仰——孝及其重构
2015-08-19 18:19:56
作者:徐新意、蒋建名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摘要:真正的中国人一直有自己的传统信仰,即信仰孝。孝信仰给予了中国人安全感、稳定了中国人的家庭,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但是,鸦片战争后,传统信仰被逐渐淡化,已经到了历史的底线。为此,我们应当强化中国人孝信仰的认知,通过法律手段弘扬孝道、重建中国人的孝信仰,还应当将孝信仰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让孝信仰树立在每个现代中国人的心中。
    关键词:中国人  传统信仰  孝信仰  重构

    序言
    2015年2月28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这是我国多少年来国家最高领导首次讲中国人信仰问题,释放了这样的信号——中国人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中国人的信仰存在问题吗?存在哪些问题?这些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中国人
    中国人,一般理解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这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但是,本文不是不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而是从全方位来研究中国人,包括历史学的视角。因此,本文的中国人是立体概念,包括古代的中国人,和当今的中国人,包括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也包括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被20世纪英国文豪毛姆誉为”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的辜鸿铭老先生[1]在100年前讲:“真正的中国人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类型的中国人——即进步了的或者说是现代的中国人。事实上,在我看来,往日那种典型的中国人在世界上各地正趋于消亡。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地看上最后一眼,看看究竟是何物使真正的中国人本质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且区别于正在形成的新型中国人。”[2]他认为, 在真正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气质:从容、镇定、历经磨练后的成熟,如同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甚至,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身体上或者道德上的缺憾,即便无法补救,也会被他身上的文雅品质所淡化。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事实上我想说,即便在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心灵和性格的毛病和缺点里面,也不会有什么让你厌恶的地方。即便是在老派的、甚至最低等的真正的中国人那里,你也很难找到一个让你非常厌恶的中国人。
    我们认为,中国人就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精神的人。这种人在当今越来越少,即真正的中国人已经所剩不多了。
    (二)信仰
    信仰是一个特殊概念,属于外来用词,有多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信仰为:“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3]也有人认为,“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为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它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意志品质。”[4]还有人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规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5]
    信仰由信和仰两个字、词构成,第一个信就是相信的意思;第二个仰就是抬起头来看。信,《说文解字》说这是会意字,从人从言,和诚同义。信是对人言的相信。人言就是诚。仰,《说文解字》说,仰即“举也”。所以,按照字面上理解,信仰就是抬起自己的头认真听命某种指示的意思。
    信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动词,一种是名词。作为动词的信仰就是由于对某种理念的极度相信而自觉按照其行动的行为;作为名词的信仰则是被人们极度相信且被确认为行为指南的某种理念。本文研究的为作为名词的信仰。
一般认为,作为信仰的理念应当具有确定的仪式,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具有很好的德性,从而使人敬畏。对信仰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过去的思维习惯,即将其局限于某种主义或者宗教,而可以依据不同文化,而得出不同于西方的理念。
    (三)孝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就是肖、效的意思,实质是向前人认同。孝是从生活经验形态转化为一般的观念形态。金文中的“孝”字,上半部是老子,象老人长发屈背之形,下半部为子字,是儿子的意思。今“孝”字仍然是由老与子合体构成。《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逸周书 谥法篇》:“五宗安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孝的原意是安宗承老,即尊重已往的经验,尊重实际掌权者的意志。[6]
    中国历史发展不同于西方,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后被保留下来,并被以文明的形式加以强化,“孝”就被深入到国家的观念中来。在国家体制中,政治与国、家是混在一起的。对当权者而言,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一国之君就是一家之长。国君是全国最大的家长,担任着“家父”的角色。这样。家长权与皇权完全结合为一。孝就是忠,忠就是孝。君主制以家长制为基础,要求全民用事父的态度事君,用事君的态度事父,这也有利于加强下层社会的稳定性。
    儒家的所谓“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一就是孝。《论语 学而》第二章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推出的《孝经》成为中国宗法文化的当之无愧的宗主,把儒家原则最终归结为一个”孝“字。

    二、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指的是宗教意义上对彼岸世界的信念,是超越性和纯精神性的。”[7]这只是依照西方基督教所说的信仰精神来判断中国人的状态。事实上,这是对信仰概念的一种误解,也是对宗教的一种误读。中国人自古至今就有信仰,只是不同于西方的观念。我们认为,作为信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有较为隆重的仪式、有强大的权威、有较好的德性和受人敬畏。而中国人的信仰完全具备以上条件。
    (一)中国人有复杂的信仰仪式。中国人具有祭祀的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具有宗教性的活动。董仲舒说,“尊天,美义也,敬宗庙,大礼也,圣人之所谨也,不多而欲洁清,不贪数而欲敬。君子之祭也,躬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故鬼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谓之能祭。祭者,察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善乃逮不可闻见者,故谓之察。”(《春秋繁露 祭义》)这里的“美义”“结清”“恭敬”“躬亲”“诚”等连在一起就可以理解祭祀的形而上学内涵。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说的也是同样道理。中国人自古就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天、地和祖宗敬畏,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特别强调从内而外的诚心。
    (二)中国人信仰具有权威的圣人之言。中国人通过祭祀引导人们对自然的天的相信和崇拜。中国人认为,天的孩子是天子。在远古时期,天子和圣人是一致的。尧舜禹既是圣人也是天子。对天、天子的相信就是对圣人的相信。圣人的话就是经。从汉代起,人们开始崇拜、敬仰圣人,以圣人为神灵。圣人便是神圣的现实化身。为此,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圣人之言应当敬畏。为什么要敬畏圣人呢?不是因为人们惧怕圣人的强势,而是因为人们对圣人之言的赞同和接受。这种接受是乐意的。同时,圣人之言宣扬的价值观是符合人们的需要的,符合天道的。中国人都特别推崇舜,以舜为权威。舜特别重孝,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都特别推崇孝,以孝治天下。
    (三)中国人的信仰具有德性。德性就是获得的意思。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呢?我们可以在后天的经验中获得。人的道德修养、本性、德性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人可以成为尧舜,其方法就是学习。人们通过向天地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品质高尚的人。佛家说种子本有、始有,意思是说种子经过熏习而成就。人的品质的形成受到外在的、客观的环境的影响。相对于修养、德性而言,信仰在先。于是人们将信仰看作是人类德性中的首要品质。佛教在讲三十七道品时提出五根说。所谓五根,指的是信、勤、念、定和慧。其中的信就被放在首位,就是说,相信是修行的第一步。《中庸》将人类的实践分为五个阶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第一位的就是博学之,最后才是笃行之。博学就是学习自己信仰的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对天、地和祖宗的敬畏。人产生敬畏感源于被奴役和亲情。奴役性敬畏便是畏,亲情性便是敬。畏是人们对自己不喜欢的权威的态度。敬是人们对自己喜欢的权威的态度。不管自己喜不喜欢,人们都必须接受、认可就是敬畏。对待权威,如果我们必须接受,无论喜欢与否 ,就是信仰。亲情性畏惧,是中国人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祭祀最要紧的是敬。敬意味着尊重与真诚。祭祀过程就是德性形成过程。诚使人们的德性彻底敞开。敬的关键是主一。二程说:“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8]一指的就是中。所谓中,指的就是主体的心。

    三、孝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孝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的信仰,但在不同历史时段,孝的内涵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孝产生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即黄帝时代开始。当时,孝为人们自身市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亲情之情。“先祖也,类之本也”,“无先祖焉能出?”这都是表现为对父母长辈抚育生长的报本反始的感恩崇敬之情,处于人类自发的本能。夏商两代,孝除了保持原有的人类朴素感恩之情外,又发展为另外一个含义“善事父母”。到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礼乐,把孝通过某些外在规定固定下来,如通过享祭与祭祀体现“孝”的仪式。祭祀中的祭品品种、数量,礼仪的简繁,各人应当遵守的行事方式,成为检测孝的标准。同时,当权者都认为到了孝的重要性,孝成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尺度。这样,中国人就初步建立了对孝的信仰。
    到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确定的社会秩序出现混乱。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不同阶层的人们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其中,孝就被各家学派改造适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须稳定家庭,稳定家庭必须重新构建对“孝”的信仰。孔子的继承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充分肯定孝在稳定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样,孝就由原来的家庭而被推广到社会、国家,成为维系家庭和国家治理的伦理法宝。《孝经》上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稳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样,孝就从个人推至君主,被赋予政治功能。法家的韩非子主张以“孝”来培养人的顺从性,达到服务君主统治的意图。韩非子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于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常道也。”他还说,“忠臣不违其君,孝子不非其亲。”这样,“孝”和“忠”被混用,以“孝”来比喻“忠”,以“忠”代“孝”,孝成为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经过对孝的传承和发展,孝已经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孝的适用范围已经从家庭推至到社会、国家;由伦理推至到政治,且为其被推至到法律奠定了基础。这样,中国人正式确认了对孝的信仰。
    从西汉到清朝,孝成为法律,为稳定家庭、社会和国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朝用武力统一六国后,其以完全依靠法律而建立的新秩序很快土崩瓦解。西汉政权建立后,当权者在总结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最后选择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兼采法家思想的治国指导原则。“以孝治天下”成为治国之本。这时的孝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孝的内涵表现为忠孝一体,孝父与忠君一理,家就是缩小的国,国就是扩大的家,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君主与臣民之间被认定为父子关系。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理论,提出了“三纲”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孝被正式确定为纲常,中国孝理论正式建立。西汉后,孝的地位一直得以保持,一直到清代。以后,孝了规范家庭成员的具体行为,规范了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纵观这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礼教为建立和推广孝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法律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为此,孝便真正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行为指南,成为其传统信仰。这样,中国人不但建立了对孝的信仰,而且建立了法律保障体系。

    四、中国人信仰孝的重要意义
    (一)信仰孝给予中国人安全感
    辜鸿铭教授认为:“他们献身科学并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渴望探求这广袤宇宙那可怕的神秘。人们之所以需要宗教、科学、艺术乃至哲学,都是因为人有心灵。不像野兽仅留意眼前,人类还需要回忆历史、展望未来——这就使人感到有必要懂得大自然的奥秘。在弄清宇宙的性质和自然法则之前,人类就如同处在黑屋之中的孩子,感到危险和恐惧,对任何事情都难以把握。正如一个英国诗人所言,大自然的神秘啊,沉重地压迫着人们。因此,人们需要科学、艺术好哲学,处于同样的原因,也需要宗教,以便减轻神秘的大自然,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所带来的重压。”[9]在西方,面对自然的威胁力量和同类的残酷无情的狂热,宗教给了人类大众一个庇护。在它的庇护下,人们能够找到一种安全感;这种庇护是对某些超自然存在信念,或者是有绝对力量并能控制威胁人类的力量存在的信念。
    中国人同样面对以上问题,但中国人没有依靠宗教,而是依靠一套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孝信仰。孔子特别强调孝的作用,也指出了孝的具体表现。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信仰孝的中国人,通过孝的具体活动——祭祀等就能够理解自己的过去和将来,死亡只是新生活的开始;通过孝的具体体验,能够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生活的安全和稳定。这样,人们的心灵能够比较安静,安全感得到确立。
    (二)中国人信仰孝稳定了中国人的家庭
    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家文化,是农业文化。中国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家庭为经营主体。直到现在,我国农村依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农业生产必须依靠传统经营,需要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孝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家庭是孝的载体,只有家庭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孝是家庭稳定的关键要素。家庭是由性情各异、志趣不同的个体组成,家庭稳定必须使家庭成员接受孝文化。《大学》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都是自小接受孝道教育,接受相关“礼”的训练,如参加各种祭祀活动。整个社会都信仰孝,以尽“孝”为荣,以“不孝”为耻。家族族长有权依照族规和家训对不孝子孙进行处罚。国家司法也对不孝子孙实行严惩政策。为此,一人尽孝,不但带来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而且会带来很好的社会美誉,为个人入仕与建功立业奠定基础,即使犯罪,也会得到宽大减免。个人与家庭一体,个人完全属于家庭的一部分,一旦离开家庭,个人将毫无地位。个人只有在家庭内互相帮助,控制个人的欲望,增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才能实现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另外,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成长,都是从子孙慢慢成长为家长,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对自己身份转变的期待,而这种期待都是以自己在家庭中是否尽孝为前提。常有人说,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孙将来也会怎样对待自己。为此,自己必须为自己的后代做出“孝”的榜样。所以,孝成为中国人家庭的主要文化,中国人都信仰孝。
    (三)中国人信仰孝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每个家庭、家族都信仰孝,都以孝为荣,这个国家就会形成重孝之气氛。所以,历代当权者都提倡孝,甚至自己亲自示范,其目的就是将中国人对孝的信仰全力推广,从而形成整个国家、社会的重孝氛围。在政治上,家国一理,君父相通,当权者以“百姓的父母官”自居,增强了中国人对当权者的亲近感 ,把当权者对社会的管理看做是家庭中家长对家庭成员的管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当权者以“百姓父母官”自居,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强调了其行为为百姓的自觉性,从而使当权者与被管理的百姓家庭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社会矛盾相对减少。即使出现矛盾,双方也能够相互沟通,妥善解决。

    五、中国人对孝信仰的危机及其原因
    在21世纪的今天,信仰危机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信仰危机表现为人们开始困惑、忧患、幻灭等。当下中国人的信仰危机是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人们精神意识中呈现出的一种尖锐的对立状态。一些人在失落了中国人的做人信仰,仅仅关注自我欲望、利益和目标,忽视社会目标,对公民社会、公共精神缺乏认同,否定利他主义价值观。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孝的信仰越来越淡,当权者不再推崇孝道,不提“以孝治天下”,法律中的强化孝信仰的内容被全部删除。这样,中国人对孝的信仰政治保护全部丧失。“五四运动”后,传统文化被打倒,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孝信仰受到更加直接的打击。为此,中国人对孝信仰只剩下长辈的言传身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长辈自身对孝的信仰也在不断地淡化,其晚辈自然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孝道信仰也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西方的思想、宗教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人传送,中国人原来的家文化受到致命的打击,中国人对孝的信仰也到了历史底线。为此,许多有良知的中国人担忧,如此下去,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中国人还有幸福吗?
    我们认为,中国人对孝信仰淡化有以下原因:
    (一)当权者对孝道的错误理解是中国人对孝信仰淡化的首要原因。鸦片战争失败后,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对孝的信仰,直接导致中国被动挨打;中国要发展强大,就应当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淡化对孝的信仰,向西方学习自由、独立、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为此,当权者顺应这些观念,完全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不再提倡甚至反对孝道文化,破坏中国人孝信仰的物质载体,将传统的孝道教育全部删除。当权者对中国人传统信仰的错误理解,导致中国人传统信仰遭到毁灭性破坏。孔子说:“君子德之风,小人德之草,草上之风必偃。”当权者为社会文化的引导者,是“风”;民众只是社会文化的跟随者,是“草”。当权者没有认识到信仰孝对中国人的意义,实施了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举措,中国人自然会逐步淡化,甚至放弃对孝的信仰。
    (二)孝道教育缺失是中国人对孝信仰淡化的重要原因。孝道教育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统上,当权者通过各种路径向民众宣教孝道:通过皇帝等精神领袖的示范作用向民众传递孝道,还通过“举孝廉”等方式举荐民间孝子担任官职向社会倡导孝道,通过科举考试推广儒家学说(包括《孝经》等十三经),通过祭祀向民众宣教孝道。另外,民间是宣教孝道的重要基地,宣扬孝道的方式很多,如家族在祠堂等处祭祀先祖、修家谱,每年清明节修坟祭祖等。其实,普通人家的长辈的言传身教也是孝道传递的最为重要形式。但是,现在,传统的孝道文化教育几乎消失殆尽,现代人多数生活在城市,每天接受的都是快餐文化,没有接受孝道教育,学校也只是考虑学生的分数,传播的是极端功利主义思想,根本否定传统的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仁”的文化。
    (三)法律保障缺失是中国人对孝信仰淡化的基本原因
中国人对孝信仰的建立不是完全靠自觉,不完全靠教育,还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不孝之子不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会接受特别严厉的刑事责任追究。许多家族也会得到国家授权,有权直接处理家族成员不孝之人,甚至可以处以死刑。甚至因为子女不孝而被家长打死,家长也无须承担刑事责任。从西方民主法治的观点来看,以上制度未见得就科学,所以,现代国家的法律已基本废除了以上法律制度,中国也一样。失去了法律强有力保护的孝信仰显得十分脆弱,很容易被人改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傅永吉:中华人文信仰之当代重建
·下一篇:肖飞:让孝道文化渗透龙城大地——有关常州孝文化传承的探析
·曹永康、殷小梅、乔英:实践成就梦想,信仰点亮人生——井冈山大学“让红色基因世代相
·特稿:实践成就梦想,信仰点亮人生——井冈山大学“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口述史学团队
·特稿:革命领袖孝道情——在《首届中国信仰常州太湖湾论坛暨中国孝慈文化峰会》上的书
·江山:革命领袖孝道情——在《首届中国信仰常州太湖湾论坛暨中国孝慈文化峰会》上的书
·黄育华、温如昌、江山:透视汉字形义 感悟中华文化——在首届中国信仰论坛上的讲话
·余忠良:传统家风家训与中华民族信仰
·陈启生:海外华人的中国人的信仰
·王凯全:弘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王二路:坚定正确的信仰是民族兴盛国家强大的精神基石
·朱荣智:伦理道德是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湖南: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
陕西:陕西抗战旧址年接待观众一千万人次
曹永康、殷小梅、乔英:实践成就梦想,信仰点亮人生
特稿:实践成就梦想,信仰点亮人生——井冈山大学“
从习老的“一哭一护” 看习书记的“三严三实”
洪根荣:从习老的“一哭一护” 看习书记的“三严三实
特稿:从习老的“一哭一护” 看习书记的“三严三实”
尹红旗:红色征途之走遍麻城(组图)
特稿:红色征途之走遍麻城(组图)
井冈山将可坐直升飞机空中游览(组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