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中共延吉县委正式成立老头沟区抗日游击队,林柱哲任队长.,有队员二十余人。只有王德泰和另一名战士是汉族。
队员们住在一处宽大的朝鲜族院落里,屋里一铺大炕,有两个拉门,战士们睡在大炕上,队长、小队长睡在有拉门的小隔间里。队长布置了三道哨卡,每个哨卡两人,村口设暗哨、路口设明哨、驻地设暗哨,防止敌人袭击。战士们轮流站岗,每个人夜里都要轮到,队长和小队长带着战士站岗,训练大家观察、警觉、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
王德泰懂朝语,和战友们在一起像兄弟一样亲热。另一个汉族战士不懂朝语,聊天插不上话,王德泰就主动教他朝鲜族日常会话,让他了解朝鲜族的礼节和风俗习惯,鼓励他边学边和战友们交流,很快他就融入到了队伍当中。考虑到战友们要和汉族群众打交道,王德泰就在闲暇时帮助战友们学习汉语,每学一句就在交谈时用上,说朝语时加上汉语词汇,加深记忆,渐渐战友们都能说几句简单的汉族人家日常用语,可以和汉族群众相互交流。
新成立的游击队是老头沟区委的铁拳,因此对每个队员都严加甄选和考察,以保证每个战士的手中枪都听从党的指挥。王德泰能力强、胆子大,善于团结人,老头沟区委把他纳入了游击队员名单。
“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入党八个月来,王德泰积极投身农运、工运工作,在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中站在前列,对敌人的残暴刻骨仇恨,渴望着和敌人面对面的厮杀。成为光荣的抗日游击队战士,他感到自豪,更感受到差距,开始认认真真地苦练军事技术。
老头沟赤卫队夺来的枪支,按照区委指示,拿出一部分交给了游击队,做为游击队的家底。队长林柱哲拿一把俄式左轮手枪,俗称“七星子”,射程短,射击准度差。队员两人合用一支步枪,没有日本军队使用的三八大盖枪,大多是德式毛瑟枪和“奉天造”,有的战士背着火铳或俗称“洋炮”的猎枪。有枪,还要有子弹,可那时候子弹昂贵、无处购买,只能靠缴获。队长枪里有七发子弹,其它枪支有的三两发、有的是空枪,总数也就二三十发。战士们训练只是反复练射击动作,谁也不舍得实弹射击,都盼着把第一颗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
为巩固野蛮统治,打击抗日力量,日伪推行“自卫团”策略,利用汉奸势力建立傀儡武装。“自卫团”枪支好,指挥官是日式手枪,士兵是清一色的“奉天造”,站岗放哨时子弹满匣,出去追查抗日人员都要带上两个弹匣,可以不经长官同意就打光子弹,事后会及时得到补充。
伪自卫团瞧不起缺枪少弹的抗日游击队,到处抓捕抗日人员,叫嚣杀光了抗日分子就天下太平。林柱哲一边训练队员,一边搜集情报,打算首先从伪自卫团下手。在他眼里,伪自卫团的枪和子弹都是游击队的财富,伪自卫团只是临时保管。
王德泰虽然是普通一兵,但是他在训练中非常用心,一边起早贪晚的学习军事技术,一边抽空骑上马到好朋友家里打听伪自卫团的行动消息。这一天,瓮声砬子捎来消息,口上口绺子要到仲坪村砸窑。口上口是日字,暗指伪自卫团。王德泰熟悉瓮声砬子到仲坪的山道,得知瓮声砬子伪自卫团要去仲坪村,立刻向林队长报告了情况。
林队长向区委汇报后,决定抓住战机,在经过的山道上伏击伪自卫团。夏末秋初,露水浓重,二十多名游击战士隐蔽在林中,身上湿漉漉的。为了防止泄露秘密,游击队员们是昨晚悄悄潜伏下来的。当红日升起的时候,前去侦查敌人动静的王德泰带回来了好消息,伪自卫团二十多个人出动了,大摇大摆向伏击地点走了过来。
王德泰向林队长建议,伪自卫团长骑着马走在前边,应该“擒贼先擒王”,只要干掉了伪自卫团长,其他的小兵就会树倒猢狲散;我们平时训练没开过枪,恐怕打不准,可以安排几位打过枪的战士一起向伪自卫团长射击,来个乱棍打死老先生,肯定能打个胜仗。
林队长熟悉王德泰,知道他工作能力强,遇事儿有办法。就召集两位小队长碰头,让王德泰又讲了一遍,两位小队长都赞成王德泰的打法。
伪自卫团长骑着马走进了伏击战场,渐渐面貌都看得清清楚楚了。林队长一声令下:“打!”顿时密集的子弹射向了伪自卫团长和他的马,其他团丁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儿,伪自卫团长一头栽下马来,和他的马趴卧在血泊之中。
这时,几位嗓门大的战士高喊:“姆们是‘长江好’张老爷的人马,要枪不要命,开火只为财,放下枪和子弹快点跑,饶你们不死。”喊了三遍,团丁们听明白了,纷纷扔下枪支子弹掉头逃回了瓮声砬子。
战士们冲上山道,高高兴兴地捡拾枪支子弹。初战得胜,无一伤亡,林队长下令撤离。王德泰和几个战友把马皮扒了,割了几十斤马肉,让其他人各背一份带回去。王德泰主动向林队长要求留下来,警戒瓮声砬子方向的敌人。
游击队举行庆祝宴会,吃马肉,喝酒,战士们在炕上兴奋地敲着铜盆,互相抖肩、扭腿斗起舞来,屋子里回荡着欢乐的笑声。林队长带着王德泰放明哨,满天的星光像洒满亮晶晶的瓜子。王德泰眉头紧锁,脸上带着不安的神情,认真思索着向林队长建议道:“队长啊,我们伏击得手,敌人是不会甘心的,一定会报复。我觉得咱们凌晨就该撤走,以防万一。既不惊动乡亲们,还能让敌人找不到我们的行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