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春天来了,河柳吐露出娇嫩的鹅黄,沿流水哗哗作响,野鸭蹲在卧牛石上晒着太阳,阳光在河面铺上一层闪闪的金箔。王德泰领着队员们日夜训练,匍匐、隐蔽、瞄准、跳跃障碍、负重、刺杀,不仅白天要达到要求,夜里也得达到要求。他告诉队员们,夜里是虎狼的天下,夜战是游击队的杀手锏,白天我们是龙,夜里我们是虎,这样才能喝敌人的血、吃敌人的肉,让敌人知道厉害。
延吉游击大队获得情报,日军改变了耀武扬威的大部队围剿战术,实行多支小部队协同合击的战法,每支小部队百人左右,互为犄角、高度机动,力求找到游击队主力,其他部队配合包围,然后聚而歼之。
敌变我变,为了粉碎敌人的“讨伐”,延吉游击大队实行各中队单独行动,根据敌情寻找战机,利用有利地势和敌人周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战前不用报告,战后汇报战果。这是王德泰军事生涯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没有上级命令,没有事先的计划,没有其他中队的配合,还要打胜仗,这使他感到了肩头的分量。
这一天,下了场春雪,融雪后山道泥泞湿滑。王德泰谨慎出战,多次带侦察兵勘查地形,在可以埋伏的有利地形组织演练,根据演练情况斟酌战斗细节,力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王德泰把战场选在松树碰子,这里山高林密、是狭长的山谷,小路弯多细长,只有牛车勉强能通行。中队埋伏在一处向阳的拐弯处,挖了陷坑,王德泰命令一个小队在拐弯前面埋伏,等敌人拐过来一半进行截击,另两个小队以爆炸声为号,集中火力打拐进来的敌人,力求集中火力将敌人打残。敌人的牛车掉进陷坑忙乱中赶不出来,有利我军夺取物资。
王德泰在拐弯处指挥战斗,要求截击的小队要坚持到消灭敌人、运走缴获的物资,保障战斗胜利;要求歼敌的两个小队动作要快,第一枪射出后就立即冲锋,不给敌人还手的时间。
“讨伐”石人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日伪军共60名,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加强排,拉着两牛车军火和吃的用的,在泥泞的山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到拐弯处,前面的队伍刚拐过去,牛车掉坑里误住了,一帮士兵赶紧围上去推车。可是,后面的队伍看不见前面,继续往前走,顿时互相拥挤在一起。王德泰看准时机,点燃导火索,从悬崖上向敌群投下了“延吉炸弹”,“轰隆”一声巨响,敌群躺倒一片,队伍截成了两段。前半段的敌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儿,两侧山上的林子里飞过来一阵弹雨,又倒下了好几个,随后端着刺刀枪或拎着大刀片的游击队员冲了过来。
活着的日伪军掉头就跑,冲乱了后半段敌人的队形,悬崖上射过来的子弹,让日伪军士兵乱纷纷趴到冰冷的烂泥里。日军小队长反应很快,立即组织火力向悬崖上反击,形成对射,接着日军架起掷弹筒,向悬崖上轰击。
王德泰蹲在一棵两人粗的大柞树后面观察,发现十几个日本兵和伪军正在绕道爬上悬崖,急忙让几个队员过去阻击,敌人没有撤,趴在林子里和队员对射。日军枪打的准,眨眼工夫两名队员中弹。王德泰举起三八大盖枪瞄准射击,见一个日本兵中弹倒地,一转身躲到了大树的另一侧。这时,敌人集中向他刚才射击的位置开火,子弹击穿柞树皮噗噗作响。
十几分钟后,敌人冲上悬崖,上面只剩下脏污的残雪和纷乱的脚印,还有东一个西一个的子弹壳。另一伙敌人冲过拐弯,眼前除了尸体和瘫在烂泥里的伤兵,只剩两辆误住的牛车。
战斗胜利了,队员们扛着战利品在林海里穿行。王德泰看着几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心里很内疚,事先没有预料到敌人绕过悬崖攻击,仓促阻击,野地对射,敌人训练有素的优势出来了,造成队员死伤,这是个不小的失着。
游击队员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今天是庄稼汉,明天就扛枪上了战场,一切经验和知识都来源于战斗。王德泰深感学习军事知识,提高战斗素养,是每一个战士的必修课,必须严格要求,这是王德泰在多次战斗的流血中得到的教训。认为打仗就是开枪射击,只要不怕死就能战胜敌人,是幼稚的,也是危险的,每一位游击队员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少流血、不流血,是每个指挥员的责任。
善于学习,不避讳缺点和失误,不断总结经验,是王德泰在游击战争中越打越巧、越打越强的关键所在。庆祝容易让人看不到风险,检讨才能警钟长鸣,不犯或少犯错误。直接指挥,首战歼敌2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战士们嚷嚷着发财了,张罗着要杀了缴获的黄牛,让王队长给大家做牛肉炖萝卜。王德泰却带着三位小队长重回松树碰子,按照战斗细节检讨指挥上的失着和队员们战斗能力的不足。
在中队诸葛亮会上,王德泰首先作了自我批评,承认自己存在战前计划不周、准备不足的错误。同时也指出了队员们出枪不快、射击不准、散兵坑挖的不深、隐蔽物选择不对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实话实说,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训练,要单兵作战能力超过日本兵,打的日本兵满地找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