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延吉游击队扩大编制,正式成立了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朴东根,政委朴吉,下设三个中队。金顺德任第一中队长、南昌益任政治指导员,林胜奎任第二中队长,朴春任第三中队长、王德泰任政治指导员,总兵力130余人。游击大队有步枪60余支,手枪15支,还有许多土枪。各中队分别活动于烟集岗、八道沟、依兰沟、三道湾等游击区。
1932年6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北方各省代表联席会议”,简称“北方会议”,做出了《革命危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务》、《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北方苏区》等三项决议。1932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派交通员到东满传达“北方会议”精神。按照会议精神,中共东满特委随即召开会议,贯彻“北方会议”决议,相继在东满各县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为贯彻“北方会议”精神,东满特委指导各县在游击队中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中队以上都配置了政治委员或政治指导员,并建立了党支部。在抗日游击队成员中,党团员占很大比例。其中延吉抗日游击大队中党、团员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东满各县游击队中人数最多、政治素质最好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员们作战英勇、积极求战,有较强的战斗力。
做政治工作,当指导员,让王德泰一时感到手忙脚乱。开展“农运”、“工运”、“兵运”等行动,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感到心里踏实,可是面对战士们做政治动员,他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感到党支部工作理论学习效果差,没能引起队员的学习兴趣;感到平时和队员们聊天不太亲近,队员们和他说话不愿意敞开心扉,感到自己讲话没说到队员的心坎上,调动不起来队员们的政治热情。
怎么办?还是列宁那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他逐字逐句的阅读中共东满特委油印的机关报《斗争》、《两条战线》,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找来游击队与群众团体油印的《战斗日报》、《反日报》、《少年先锋》等了解群众思想和根据地动态。他主动找朴吉政委汇报思想,请朴政委就中队政治工作给予指点,他和中队长朴春一起商量政治工作,认真把中队长的想法融入政治活动当中。他还到驻地的老百姓家里走访,听取老百姓对队员们有哪些不满,询问老百姓盼着队员们做哪些好事儿。
在童长荣书记那里,他得到了中央红军人人会背的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如获至宝,马上在中队要求背诵。王德泰带头背的滚瓜乱熟,政治教育课上一句一句领着队员背诵道:“红军纪律最严明,要护工农们,大家的责任。买东西要公平,保护小商人。工农与兄弟,劳苦更相亲,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工农贫民劳苦群众个个来欢迎。出发和宿营,样样要记清,上门板,捆禾草,房子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人,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大家照此行。”
有了纪律,执行必严。他严格要求自己,为队员做表率。中队训练中,他严厉批评酗酒、吵架、不讲卫生的行为,对犯错误的队员关禁闭处罚,可是晚上却和犯错误的队员住在禁闭室里,掰开揉碎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往往一聊就聊到公鸡司晨。他掏心掏肺交谈,启发队员真正认识到犯错误的根源,自觉改正错误,达到处理一人教育全队的目的。
他拿出自己的手艺,给队员做病号饭,粒粒匀称的疙瘩汤、略带嫩黄的煮鸡蛋、又香又滑的擀面条,生病的战士吃得饱饱的、出一身透汗,病就去了七分;他还在队员生日时做花糕,无论是白面还是玉米面都做的又香又喧腾,还在花糕上点红点,祝福队员生日快乐、多打胜仗,让艰苦的战斗生活多了友爱的温馨。
中共东满特委《关于苏维埃建设工作大纲决议》中规定:苏维埃要“开设学校,除免费发给教科书,教育儿童外,在财政可能的情况下,儿童用纸、笔,文具之类,也应由苏维埃发给。”各游击根据地办了一些小学与儿童俱乐部,对少年儿童实行免费教育。还办了成年人扫盲班、夜校和党员、干部训练班。
为丰富支部生活,提高学习效果,王德泰动员队员们到小学或儿童俱乐部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宣传抗日形势,激发队员的政治学习热情;他还教孩子们学习毛笔字,带头融洽军民关系;他带着队员到无人照料的老人家里,帮着担水劈柴扫院子,要求队员们关心群众不等不靠、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他还让队员到扫盲班帮助学员认字,到夜校和学员讨论,通过互动让队员们学会做群众工作,加深军民鱼水情,推进军民团结。
在他的努力下,第三中队党支部很有威信,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生动活泼的政治工作,队员们对党的理论有了深刻认识,愿意参加支部的活动,自觉发挥党员作用,主动到群众中做宣传、讲道理,既当战斗员又当宣传员,和群众亲如一家。
队员们钦佩王德泰平易近人、关心队员,得知一些他的传奇故事更是把他当做榜样。队员们有什么心事,喜欢找王德泰唠唠,他多数时候是仔细的倾听,很少打断队员的话,让队员一吐为快。对于思想上有疙瘩的队员,他从不训斥,而是在一起唠点知心话,主动讲自己遇到的困惑和解开思想疙瘩的过程,推己及人、循循善诱,让队员心情舒畅、放下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