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县反日游击大队成立时,柳兰恒任大队副政治委员。他是王隅沟游击队的创建者之一,胆识过人,不惧凶险,敢作敢为,是队员们钦佩的猛将。 1932年开展“春荒斗争”时,柳兰恒悄悄组织了一个“除奸队”,将依兰沟的两个亲日走狗秘密处决。是年夏,他任王隅沟游击队中队长,为建立和巩固王隅沟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2年,他组建手枪队,机动灵活打击敌人。有一次,他和手枪队员装扮成“缉私队”,大摇大摆地闯进苇子沟姓孟的地主自卫团团部,控制住自卫团长,俘虏了自卫团丁,缴获了3支步枪、1支手枪和100余发子弹。是年11月,党在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他当选为苏维埃军事委员。
柳兰恒生于1910年,比王德泰小一岁,读过中学,两人都是敢打仗、打巧仗的好手,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柳兰恒十九岁就开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王德泰就把他当做“小先生”,时常向副政委请教。闲暇时,他们比赛骑马、爬山、游泳,谁也不服谁,动不动支起架势摔起跤来,可是心里却把对方当做亲兄弟,愿意为对方去挡敌人的子弹。
第一中队指导员南昌益是位传奇人物。1931年7月,根据中共海兰区委决定,南昌益和金顺德、金正文等人带领游击队员,在柳亭村因陋就简办起兵工厂,打造长矛、长枪等冷兵器,解决了一些游击队员赤手空拳参加战斗的问题,首创兵工生产,积累了兵工生产的经验。
随着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各地游击队相继创办了小型兵工厂(亦叫枪械修造所),逐渐发展到可以修理枪支,生产子弹、手榴弹、土炸弹的水平。
1932年夏,石人沟游击根据地建立了一处小兵工厂。1933年1月,又在王隅沟的北洞建立了一个小兵工厂。1933年冬,石人沟的兵工厂迁至王隅沟北洞,与北洞的兵工厂合并。
这所小兵工厂共有十余名技术工人,全靠手工操作,制造出一些刀矛之类的兵器,还修理了一些手枪和步枪。同时,还试制出使敌人恐惧的“辣椒面炸弹”和威力较大的土炸弹——“延吉炸弹”,还能制作俗称“独撅子”的单发手枪。这所兵工厂虽然规模很小,却昼夜两班生产“延吉炸弹”供给游击队,不断传来游击队用“延吉炸弹”攻击敌人取得胜利的消息。这所小兵工厂让敌人胆战心惊,让游击队员们纷纷称赞,各种“延吉炸弹”威名远扬。
“延吉炸弹”有三种型号:头号、二号、三号。头号具有炸毁建筑物的威力;二号适用于破坏桥梁;三号可投掷,用于袭击敌人。
头号、二号,分量较重,不便携带,平时游击队员都携带三号炸弹进行战斗。三号炸弹用日本人的罐头盒作外壳,盒子里塞上炸药,插入雷管,接上导火索后焊死,以防漏气,战斗时点燃导火索投掷即可。游击队员为了提高杀伤力,往往在导火索即将燃尽的瞬间投掷到敌人队伍里,让炸弹在敌人脑袋上爆炸,当场让敌人血肉横飞。辣椒面炸弹主要用于攻击敌人阵地,爆炸威力不大,但是弥漫空中的辣椒面会让敌人鼻涕一把泪一把,咳嗽喷嚏不止,眼睛睁不开,瞬间丧失战斗力。
1932年9月7日,30多名游击队员在花莲里的柳亭村突遭日军守备队围攻,游击队员们立即组织突围,但是敌人早有准备,游击队仓促迎战,突围中游击队员们被日军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先后有20余名队员中弹牺牲,群众伤亡30余人。一位游击队员冒死靠近敌人阵地,奋力投掷出辣椒面炸弹,瞬间敌人阵地上一片混乱,日本兵鬼哭狼嚎。游击队趁此时机,突出包围,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制造“延吉炸弹”需要大量炸药,有的是八道沟五峰金矿工人偷着送来的,有的是游击队攻打老头沟、天宝山等地缴获来的。兵工厂用的原材料是群众给工厂送来的生铁片、玻璃渣、辣椒面。后来,兵工厂把人畜粪便用脏水沟里的臭水搅和,烘干后研成沫,拌在火药里,再装进炸弹内壳,套上一层外壳,再用铁线捆住并留挂钩,以便挂在腰问。这种炸弹爆炸后,臭气熏天,敌人炸伤后会引起感染,很难治愈。
1933年春,合水村的女游击队员崔淑把日军“讨伐”队引进一栋小草房里,之后从暗道冲出来,从窗外塞进屋里一颗“延吉炸弹”,把在屋里搜查的14名日本兵全部炸死。
南昌益生于1910年,比王德泰小几个月,却让王德泰十分钦佩。在和南昌益的交流中,王德泰认识到军工生产的重要性。兵工厂虽然是个作坊,却让游击队员们心里踏实,让敌人摸不着底细,可以为游击队扩大队伍、坚持斗争,发挥重要作用。他向南昌益请教了许多发展小兵工厂的经验体会,地点的选择、技工的招用和待遇、材料的运输,成品炸弹的安全存放,转移时机器设备的携带和保护。这些问题有的南昌益也回答不上来,两人就跑到兵工厂参观,现场研究办法。
王德泰在军事生涯中高度重视小兵工厂的建设,高薪招用技师,提高生产技术,建立原材料隐蔽运输线,增加产量,千方百计支持军工发展。南昌益作为良师益友,给他带来了重要影响。
南昌益作为指导员,注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组织战士学政治、学文化。闲暇时,他亲自为队员们授课,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