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给老百姓的是尊敬和怀念!
林芳太郎在发出“战神”的感叹时,命令部下用白色纱布将他的遗体严密包裹起来。同时,亲笔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下了一封深表崇敬和遗憾的信,放在烈士的遗体上,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原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政委刘道生在1987年出版的《抗日烽火燃平山》序中,历数了我们平山县的英雄群体:“抗日英雄韩增丰威震敌胆,‘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拥军优属的模范事迹誉满神州大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品质
研究韩增丰光辉灿烂的一生,人们不禁要问,如此英雄人物,为何宣传甚少?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时至今日才能心平气和地解答的问题:一是在当时家庭成分比较重要的年代,韩增丰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曾被称为“富农”、“大地主”出身;他本人又毕业于阎锡山的军官学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有顾忌;二是有一些人对他们父子在抗战前组织民团武装联庄会以及后被我党收编的历史背景有不同解读;三是牺牲较早,当时没有较为详细的资料记载。
我研究韩增丰的体会是:他的部队在1943年的大“扫荡”之前,战斗频繁,兵员更替频繁,缺乏了解他全部历史的人;在他牺牲之后,他的部队番号就随之取消了,了解他全貌的人更少了;也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情况有些人不愿多说。
1982年版的《平山县地名志》载:“下盘松村¡¡为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韩光宇故里,全国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家乡。全村210人……明代初期,宋、韩二姓在此开荒定居¡¡”在下盘松这个小小的行政村中,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两个著名人物,前者宣传的少,后者宣传的多,人们往往把下盘松和湾子村视为两个行政村,其实湾子村不过是下盘松的一个自然庄。
戎妈妈和韩增丰,都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英模,是平山县的骄傲,是下盘松村的“两昆仑”,为何在宣传上悬殊如此之大?究其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所致。我们应该在走访戎妈妈的时候,大胆地多走几步,到韩增丰的家中,去了解他、研究他。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韩增丰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情况。韩增丰的曾祖父是从山西孟县逃荒来到湾子村的,前两代人靠开垦山坡荒地和打工为生。到韩增丰的父亲这一代逐渐富裕起来,开始购置土地。1947年土改时,因为韩增丰和其大哥、三弟、四弟都参加革命,家里没有劳力,故雇一长工,因此被划为富农。
关于韩增丰的父亲韩永年先生,1931年版的《平山县志资料》八卷载,湾子村于1929年建立了初级小学,在校学生41名,发起创建者是韩永年。在教育十分落后的20世纪30年代,韩永年在深山里创建小学,是很有远见的。1987年版的《抗日烽火燃平山》的首篇文章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永年为保卫家乡、防止溃军骚扰,组织了300余人、100多条枪的联庄会。11月初,第四军分区和平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成立,欲收编这些队伍,“首先派韩一钧、王昭、冀时新等人通过各种关系与民团联庄会的韩植庭、韩永年、韩贵选进行谈判¡¡他们都赞同我党的主张,接受了我军的领导”。
冀时新和韩永年是朋友关系。他作为平山县的早期党员,曾在湾子小学当教员,与韩永年的私交甚好。许多老同志对我说过,国民党反动派知晓冀时新为共产党员后,派保安队前去抓他,韩永年知道这一消息后,急忙通知他逃离。由此可见,韩永年不仅为人处事开明,而且非常爱国、爱家乡,在思想上倾向共产党,把自己的人、枪交给共产党是自然而然的。他在自己的队伍接受共产党改编后,思想上又进了一大步,由倾向共产党变成了热爱共产党。
此外,在韩增丰的影响下,大哥韩增馨、三弟韩增荣、四弟韩增茂、妹妹韩增盛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韩增荣在与日寇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