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分别为县大队、区小队。

“磁河边洒热泪,寒林啼鹃数行泪。湾子里哭英魂,长空归雁几度书”。——韩增丰墓志铭
据平山县党史资料记载,1937年12月,平山县游击司令部奉命改编为四分区第八大队,原来的1600余人和接着扩兵的一些人、三个营改编为三个中队,第三中队队长由韩增丰担任。由此可以断定,列入军分区直属部队系列的都是团级部队。
从韩增丰的墓志铭看,他担任的中队长一职应该理解为参军时担任的第四军分区第八大队第三中队队长,支队长应理解为平井获游击支队长,区队长应理解为第八区队队长。在有关怀念韩增丰的文章中,有人称他为营长,是指他在没有参加改编时担任平山县游击司令部第三营营长时的职务,改编后担任第三中队队长也是营级,一时改不过口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有人称他为大队长也没有错,因为八大队和八区队只差一个字,况且都是团级,属于习惯性称呼而已;个别同志在文章中称呼他为“司令”就不对了;有些同志认为墓志铭中的“晋级上校”是不够团级,是晋升,同样也是不对的。从历史上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接受国民党改编为八路军时,蒋介石从心理上是抵制的。他把原东北军被日军击溃的三个师番号给了我们八路军,同时对我们八路军的编制和兵员进行了严格限制,除了每个旅辖有两个团外,每个师的直属部队只有一个团、一个留守处和五个特别兵种的营,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有一个后方总留守处和九个警备性质的团。这就是说,在八路军中,除了在编的总部领导和师、旅级领导有军衔外,大部分团级领导可能都没有军衔,扩编的部队中团级领导更没有军衔。韩增丰所在的部队是属于扩编的部队,没有军衔是无疑的,牺牲后根据国民党团级军官的军衔追授上校是正确的。
其次,我们给韩增丰定位还可以参照文艺作品。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亮剑》轰动了全国,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成了人人赞叹的英雄,他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拼搏的精神,不仅令当时的友军国民党军官赞赏,而且逼迫强敌日军不得不对其高度重视,派出了专门队伍对付他。在该剧中,敌特工队头目向上司汇报军区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简历时,明确地说他没有军衔,同样证明了八路军中团级干部没有军衔的真实情况。
说到这里,我要顺便说一下《亮剑》和《韩猛子传奇》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巧合:李云龙和韩增丰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一搏,最后迫使日本鬼子高度重视是完全一致的。20年前,在我的《韩猛子传奇》中,韩增丰初露锋芒,就引起了日本鬼子的高度重视。敌酋为了遏制他,消灭他和他的部队,指派胡田大佐(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上校)率领专门部队对付他。这些情况是我采访他的老战友后,根据真实情况写出的。而《亮剑》中,敌酋派出专门部队对付李云龙,就连派出的军官级别都完全一样。
《韩猛子传奇》出版将近20年了。我在书中,把韩增丰当作团级领导来写,曾考虑可能会有异议,但至今仍无人提出异议。
1951年,政府将韩增丰的遗体从湾子村迁移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该陵园安葬的是华北军区的烈士,团级以上的干部占多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北军区牺牲的烈士有数万之众,全部安葬于此是不可能的,韩增丰入迁也是党和政府的一种考虑。

伏击敌人
民族英雄、热血好汉
我们从史料、文学、政府等三方面明确了韩增丰的历史地位,就顺其自然地断定了他的作战对象。
抗日战争,根据地军民实行的是游击战,所以我们看到的反映地方抗战斗争的文艺作品中,大多是描写民兵、游击队战斗的,其作战对象大多数是铁杆汉奸、小股日军,任务多为端炮楼、掏汉奸窝子之类的,日军中的一个少佐(少校、相当于营级)就是一个大头目了。我方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