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沙飞用过的东西”
在平山,沙飞曾经创下了中国革命摄影史上的许多辉煌。2005年,石家庄日报社拍摄电视文献记录片《沙飞与石家庄》,摄制组在这里拍摄了当年沙飞和战友们留下的许多故事。
陈家院村,是当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驻地,是沙飞1941年创办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地方。由于房东一家人已经远迁外地,训练班所在的老屋大门紧闭。陪同我们采访的平山县寨北乡旅游办主任张风录搬来长梯,摄制组一行人依次缘梯而上,站在屋顶上拍摄镜头。当年,来自抗战一线的战士们就是在我们脚下这个狭小的院子里,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学习摄影知识,学成后重回抗敌一线,记录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并成为新中国摄影事业的生力军。
支角沟村,是晋察冀画报印刷所所在地。在房东大娘的指点下,我们看到,当年的印刷车间的地基还在,当年为坚壁印刷机械而挖掘的地窖,现在还保留着。
采访沙飞警卫员赵银德(中)
碾盘沟村,是沙飞创办《晋察冀画报》的地方。在沙飞住过的农家小院,主人杜兵树向我们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日本鬼子为了消灭画报社,包围了村子,烧毁了房子,还抓了当年才几岁的他。后来,他机智地跑了回来。
在沙飞当年住过的小院里,我们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发现了沙飞创办画报时用过的几件物品:一个木驮子、一个木头车轮和一张小桌子。房东介绍说,这些都是沙飞当年办画报时用过的,木头车轮还是沙飞他们从外地带来的。沙飞用过的烟袋锅、圈椅,老房东珍藏至今。这些物品是沙飞创办画报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文物。
沙飞一家对革命老区平山有着深厚的感情。2005年5月,沙飞的夫人王辉逝世。此前,老人留下遗嘱,从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捐赠给革命老区,支持教育事业。
在石家庄日报社的积极协调、沟通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平山县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下,沙飞同志的夫人和老区群众的心愿都得以实现。2005年8月30日,“沙飞亲属支持希望工程,沙飞房东珍藏革命文物捐赠仪式”在碾盘沟村举行。王雁代表母亲王辉将20000元人民币捐献给平山县碾盘沟村小学,当地村民也将沙飞用过的物品捐赠给双凤山陵园。
今年清明时节,石市少保中心的孩子们来到双凤山陵园,祭扫沙飞Í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之情,他们还给远在深圳的王雁女士发去一封慰问信。60多年前,沙飞与这块红色土地结下的革命情缘,正在被日益传承、彰显……
平山县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旧址
作者小传:
王战军,女,石家庄日报高级编辑,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河北省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石家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家咨询团咨询专家。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有过百篇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市新闻奖,《水的故事》等作品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河北新闻奖”特等奖。编导拍摄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沙飞与石家庄》,获河北省“奔马奖”一等奖。
箫玉,石家庄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十几年来,致力于石家庄地域历史文化和西柏坡红色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参与编著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百年石家庄》获“优秀社科成果”奖,在电视文献纪录片《沙飞与石家庄》担任撰稿,作品获河北省影视“奔马奖”一等奖。获省级以上新闻奖、文学奖二十余次。
柴卫华,女,198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石家庄日报社主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19年,多次参与策划重大规模报道,作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电视文献纪录片《沙飞与石家庄》、《寻找沙飞》中参与策划并担任撰稿,《沙飞与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