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朱先树散文集》>>正文
中国诗坛春意几许——《诗刊》编委、著名诗歌评论家、著名诗人朱先树访谈
2013-04-10 17:25:07
作者:戴珍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在“春天送你一首诗”河源分会场诗歌朗诵会举行之际,记者就中国诗歌创作的现状和新诗的发展动向,采访了《诗刊》编委、著名诗歌评论家、著名诗人朱先树先生。

    诗歌创作呈上升趋势

    记者(以下简称记):诗刊社是怎么想起要办“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的?如何操作?效果怎样?

    朱先树(以下简称朱):主要是想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唤起人们心中的诗意。这个活动是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为配合这次活动,我们出了“春天特刊”,人们可以在各地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这些诗、或是自己创作的诗。第一年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展开的,效果很不错。去年便吸引了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32个城市参加,今年在全国36个城市同时举行,其中,广东有湛江、茂名、珠海、深圳和河源等五个城市。

    记:记得当年《诗刊》、《星星》诗刊非常抢手,舒婷、顾城、北岛等人的名作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诵,那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期。后来,诗歌的创作逐渐衰落,影响越来越小。这些年来,诗歌的发展如何,目前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朱:许多人都在讲诗歌的衰落。是的,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是不再有那么多人的参与和关注,但诗歌是在走向正常化,它的基本状态是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的。时代在发展,诗歌在变革,作为语言文学艺术的诗歌不会消亡,它会走向正常化,它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记:据了解,近两年,网络诗歌比较活跃。诗歌刊物纷纷扩版,一些新的刊物正在加入,出版社也在计划推出诗选,您能不能谈谈具体的情况?

    朱:网络给人带来更多方便,网络诗歌的发展势在必然。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相对沉寂之后,近年来,中国的新诗有了上升的趋势。2002年《诗刊》率先改刊为半月刊,下半月刊主要向年轻的新诗人倾斜。扩版后有上千人次的青年诗人在《诗刊》下半月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全国第二大诗歌刊物《星星》紧随其后也改为半月刊。它的下半月刊以发表网络上的作品为主,为优秀的网络诗歌提供一个在纸上媒体展示的机会。另外,《诗选刊》、《诗潮》和《诗林》等也都非常活跃。

    诗歌创作正在走向多元化

    记:请您谈谈对河源的印象。

    朱:第一次来河源,还不太了解,但是我已经感觉到河源人的热情。

    记:广东正在创建文化大省。对此,您怎么看?

    朱:以前有人说广东是经济强省但也是文化的沙漠。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我觉得广东的文化底蕴深厚。只是广东的经济较为突出,经济的快速增长把人们的眼球吸引了过去,让人们没有更多地关注文化。如今张德江书记提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是很好的发展思路。

    记:当今诗歌创作的趋势是什么?诗歌的创作有哪些变化?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和评价?

    朱:如今的诗歌创作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倾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诗歌创作有非常大的进展。审美的方式、语言的变化、诗歌结构的复杂性都为今天的诗歌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跟不上这种变化也是客观的,新的诗歌审美方式的认知与教育是全社会的事。翻开现在任何一本诗歌刊物,都体现它的多元化。总之,我们的诗歌不再是—张面孔,她正在试图与更广大的读者相融合。这是一种潜在的趋势,这种趋势也标志着中国诗歌创作的成熟。

    记:诗歌刊物的增加,使得诗人发表作品更为容易,特别是在网上,可以随便“涂鸦”。那么,诗歌创作还有没有标准?

    朱: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作品的泥沙俱下成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诗歌语言随意,似乎以为散文分行就是诗了,有的诗歌失去了语言艺术的音乐性,更谈不上视觉变化的音乐性;有的诗歌与人的共同经验无关,更与人类广阔的文化背景无关。一些浅白、平庸、荒唐的作品,一些摆空架子、大而不当、陈旧的、没有丝毫创意的作品随处可见。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去批评它,但不能否认它。我觉得不必愤怒,让它自然淘汰。我们要让诗选择读者,让读者选择诗,随着人们的认可,精品必然会留下来。但是,诗人们对诗歌标准的关注成了一种必然。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以诗学和史学的眼光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访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先生
·下一篇:我距离老师多远
·目录
·走进大瀑布
·冰山记行
·天池
·山不在高
·故乡的河流
·荔乡散记
·北海印象
·访台散记
·谒韩文公祠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