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笔者有幸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并就敦煌和文学的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敦煌是全世界人的梦想
作为作家和诗评家的朱先树,在中国诗坛享有盛誉。他对敦煌情有独钟,并多次评论过敦煌题材的诗作,很受读者欢迎。他说:“文学是精神的东西,特别是诗歌,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向往。敦煌是文学圣地中少有的净土,是最容易出诗的地方。我是第一次来敦煌,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小时候,读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时,就热泪盈眶,那样荒凉的地方,连人的想像都变得如诗般悲壮。今天上午,我实地看了阳关,凭吊的虽然只是一截烽火台,但那种数千年之久的文化积淀,让你顷刻间就能体验出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悲壮来。在敦煌看景,不是简单地看看外表,而是要身临其境去感受那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这其中不乏想像,为诗歌和文学就插上了理想的双翼。人是不能没有梦想的,就像敦煌,是全人类的梦想,我也不知道这其中会蕴藏着多少文学的火种。”
敦煌文化独具魅力
朱先树说,世界上那么多人神往敦煌,不远万里地赶来,吸引他们的是敦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敦煌已不是简单的一个地名,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次我到敦煌体验生活,对我的写作和评论将有很大的帮助。
今后,当我再读到有关敦煌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我就有了更加真切的艺术评判标准。敦煌不仅仅是一道风景,而更应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
敦煌文学大有希望
朱先树对敦煌文学寄予厚望,他认为,敦煌文学的成就中仅有林染的《敦煌的月光》、叶舟的《大敦煌》以及井上靖的《敦煌》等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充其量只能是一缕阳光、几朵浪花。要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流派,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根植于敦煌历史文化沃土、甘于寂寞、深入生活的作家,要创作出大量的关于敦煌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他说:“我对敦煌文学一直寄予厚望,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新人新作及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