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民俗>>正文
特稿:陇南的婚丧习俗
2022-09-02 17:10:45
作者:娄炳成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丧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个代表着繁衍的开始,一个代表着生命的终结,的确没有比这两件事更大更重要的了。陇南把结婚和殡葬,统称为“红白喜事”。结婚为“红喜”,殡葬为“白喜”。家里死了老人,自然是“白事”,何以为“喜”?把老人寿终看成是喜事,体现了陇南老百姓豁达的生死观,是对死亡的正确认识,人活百岁,终归一死,看得开,想得通,出生是“喜”,死亡也是“喜”,这是何等的洒脱!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其婚丧习俗,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们对婚姻、殡葬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们对种族家族繁衍、对百年后事如何处置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态度,陇南人也不例外。这里,笔者以陇南,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康县,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婚嫁和殡葬的一些程序、现象为实例,向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陇南的婚丧习俗。

    一、陇南的婚嫁习俗

  旧时的婚嫁,程序繁琐,也很庸俗,且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以陇南康县为例,有两种婚姻形式,女到男家和男到女家,亦即男婚女嫁和女娶男嫁,无论是哪种婚姻形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家庭包办,基本上不征求男女双方本人的意见。民间普遍早婚,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要谈婚论嫁,童养媳的现象也比较多。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能相差得过于悬殊。特别讲究“门户要清”,所谓的“门户要清”,就是男女双方不得患有“恶疾”,例如狐嗅、麻风等。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少数十分贫穷的人家男丁,也有一辈子打光棍的。

  先是相亲。相亲前,由媒人要来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推算是否相合,只有相合的才能相亲。实行男婚女嫁的地方,先是由媒人领着男孩去女家相亲;实行女娶男嫁的地方,则相反。相亲是唯一对男女当事人的尊重,但也并不一定以他们的意愿为主。俗话说“媒媒媒,跑三回”,在媒人的反复撮合下,被相中的一方家长同意了,就进入到了定亲的环节。

  再是定亲。定亲时,要带上烟酒糖茶(明朝以前没有“烟”,不知原来的礼品是什么)“四色礼品”,每一种礼品必须是双份,寓意好事成双。还要带上聘礼,也就是礼金,数额不定,根据当时当地“行情”和行聘之人的家庭条件,双方家长当着媒人的面交割清楚,受聘方会将一部分礼金(大约是礼金总数的三分之一)退给行聘方,表示收受聘金只是一种规矩,而不是金钱交易,出卖闺女。另外还有给老人送的衣料,给对象的金银首饰、四套、六套或八套衣服布料等,诸样交割清楚。然后,受聘方设宴,款待媒人、行聘方来宾和自家亲戚。定亲仪式举行后,双方就成了亲家,一般不得反悔。倘若行聘方反悔,聘金、礼品一律不退还;倘若受聘方反悔,则如数返还聘金和礼品。

  三是认亲。定亲后,男女双方要到受聘方那里“认亲”,首位舅舅,然后是伯叔姑姨。第一次带着礼品去认亲,叫作“开壶”,也叫“酝亲”;第二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送礼,由受聘方提出名单礼单,这次所认亲戚的范围要比第一次大得多,除了直系的,还有旁系的,几乎包括所有常年往来的亲戚。择定吉日,也有选在中秋节、腊八节和春节期间进行的,亲戚家接受礼品后,都要热情款待即将成婚的男女晚辈。

  四是结婚。行聘方选定结婚的吉日后,由媒人将吉日通知给受聘方,征得受聘方的同意(主要是看对方有无忌日冲撞等)之后,就算是定下了娶亲的日子。男婚女嫁的,女方娘家要给女儿陪嫁箱子、柜子,将新娘提前绣好的花枕套,搭在箱柜上,作为嫁品。女方家在出嫁女儿前一天设宴待客,亲朋邻里要送被面、布料、枕头、钱物等,叫作“添箱”。男方选请一名子女多的人骑马到女方家,称作“引亲人”,引亲人要给女方家的弟妹小孩发“散姊妹钱”。

  出嫁时,娘家要委派若干人陪送,叫作“送亲人”;弟弟妹妹跟着陪嫁的箱子走,叫作“羊客”。到了男方家里,必须给羊客送“羊钱”,收下羊钱才让新娘下马。新娘到来时,男家要在路口设香案,迎接女方“三代祖宗”。晚上,由新娘的弟弟代新娘同新郎拜天地,行“钥匙”礼,给新郎当面交钥匙,新郎要给新娘“钥匙钱”,然后才可以用钥匙打开新娘娘家陪嫁送来的箱柜,验收陪嫁的物品、钱财。

  男家大宴待客,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喜棚,防止日晒雨淋,喜棚下设酒席,如果是冬天,还要放若干个大火盆,用于宾客取暖。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远近不一,就吃流水席,随到随吃,黄酒、白酒管够。菜品有十大碗的,叫“十全十美”;有十二碗的,叫“月月红”;富裕人家最多还有十八碗的,叫“大喜大发”。有专人在大门口迎客,一来客人就放鞭炮,提醒里边及时迎接,安排入席。八人一桌,娘家亲戚坐主席,有叫作“执客”的专人伺候、劝酒、斟茶、陪吃陪喝,务必让娘家人吃好喝好,大饱大醉,以示款待周到,不得留下埋怨的话柄。老人长者坐上席,妇女儿童有专席,吃一至三天不等。

  闹洞房也有讲究。一般是同辈人或爷孙关系的,其他辈分的只能是小孩子,才可以闹洞房。闹房前,邀请一个儿女多的“命大”妇女,给新娘梳头,新娘的辫子从此就成了纂儿,表示由姑娘变成了媳妇。还要由指定的专人,向床上撒粮食谷物,预示着繁衍生育。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然后由新娘给来宾递烟点火,开始嬉闹时,闹房的人给新郎新娘出好多难题,逗一些乐子,但都必须无伤大雅。新娘的公婆,以及其他老辈,都得回避,以免尴尬。

  五是回门,也叫回娘家。这个风俗不大统一,一般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回门,有的新郎陪同,有的则是娘家来接,回门三天后新郎去将新娘接回家。也有出嫁“过门”多少天,回门在娘家就住多少天的,这个有“立不停,打破盆”之说,“立”是居住的意思;“不停”是居住的天数“不对等”的意思。倘若娘家有事,因特殊原因需要多住些天,新娘回婆家时,必须怀揣一个盆子,叫作“禳解”(因为违反了“不停”,所以需要辟邪免灾)。

  而流行于陇南康县南部、武都东南部的独特的女娶男嫁婚俗,也要借助于媒妁之言来“穿针引线”,即便是新社会男女自由恋爱,也得找一位名义上的媒人,来帮助完成必要的程序。按照当地的婚俗,有中意的对象后,女方会委托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以媒人的身份,代表女方去男方家提亲,前后要去三次,并有约定俗成的流程。彩礼多是米、面、肉和土酒,并要给男方备好几套新衣物。正式婚礼在订婚后半年左右举行,男方穿戴喜庆,骑着高头大马,跟随女方的迎亲队伍离开“娘家”。婚礼十分隆重,除了款待男方亲戚、女方所有的亲朋好友之外,女方全村子的男女老幼都要来吃酒席,而且也是流水席,全天候连轴转,随到随吃,几十个大茶壶在火盆上温着“二脑壳酒”,喝到大醉方休。“出嫁”了的男子,逢年过节可回娘家去看望生身父母。不过,每年的大年三十,必须在女方家里过,大年初一以后,才可以回家或走亲戚。

  请媒人,要给媒人送一个猪头;事情成功之后,除了要送给媒人烟酒,还得送媒人一双新鞋,以答谢媒人的跑腿之功。

  二、陇南的殡葬习俗

  过去,陇南的汉族都实行木棺土葬。棺材的形状有三种:一面滚(弧形滚盖),三面滚(盖、帮均为弧形),平盖。葬礼繁杂,讲究很多,注重面子,浪费严重,有“死人不吃饭,家当去一半”之说。尤其是,整个过程都必须在阴阳先生的规范、指导、监督之下操作,可以说,阴阳先生是整个殡葬仪式的主导性人物,一点都不能马虎,使得殡葬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譬如,寿衣穿单不穿双,三、五、七套,以丝绸为上品,不得穿缎子,因为其谐音是“断子”,不吉利;如先父母而逝,死者头要戴孝;如有婴儿,则棺内要放一个棒槌,寓意不得追随,否则要被击打。穿好寿衣,子女才可以放出哭声,出门烧纸,叫作“烧送门纸”。同时要杀一只大公鸡,叫“倒头鸡”,意思是“到头吉”;灵前要拴一只大公鸡,叫“守灵鸡”。讣告亲友,杀猪宰鸡,蒸馍做菜,摆烟摆酒,款待宾客。儿女亲属晚辈身穿白衣白裤,头戴白帽,叫作着“孝服”,轮换守灵,焚香烧纸,点油灯,燃蜡烛,鸣鞭炮。儿女晚辈,一个时辰一哭,不得乱哭乱叫,不得喧哗嬉闹,不得私自离开灵堂偷睡。有来宾在灵前敬香磕头时,子女必须磕头还礼。

  亲朋好友夜里来祭奠的,叫作“坐夜”,并不一定要守在灵前,可以喝酒、打牌。大户人家,还请来和尚道士,奏打击乐,诵唱经文,叫“做道场”。阴阳先生看好出殡的日子和时辰,必须在吉日、吉时准时出殡,不得有半点差错、遗漏和失误。康县北部山区,倘若无吉日,三天后就得露棺于野,谓之“阙坟”,书面术语叫作“浮厝”,俗话也叫作“架干丧”。出殡三日内,每天晚上,子女要到坟上去点一次火,叫作“拉火”。据说,这个风俗主要来自古时候防止盗墓,生火表示有人守墓。然后,就是每七天到坟上去烧一次纸,七天为一期,七期四十九天时为烧“尽七纸”。以后就是百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祭祀。有“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阙坟”的,一旦有了吉日(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推算的),就得埋葬,一切程序如同新丧,还得大宴宾客。三周年的祭祀也很重要,请客收礼,体面操办,大宴宾朋。三年后的清明节,箍坟立碑,叫作给老人建“长乐堂”。此后,就只有在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大年三十,三次去坟上祭祀、送寒衣、请老人回家过年,直到这时一切才可以恢复正常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陇南山歌与陇南民俗
·下一篇:无
·特稿:陇南山歌与陇南民俗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优秀传统客家民俗文化“三件套”(组图)
·特稿:连城县“姑田大龙”二三事
·特稿:四川遂宁:非遗“桃子龙”舞动乡村(组图)
·特稿:四川通江:民俗文化活跃乡村(组图)
·特稿: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舞狮拜年民俗文化活动掠影(组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传统优秀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图)
·昔阳:非遗节目下乡展演 村民乐享文化盛宴
·特稿: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扎兰屯市展演秧歌(组图)
·特稿:昔阳:松溪大地贺春潮 喜气洋洋闹元宵(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陇南的婚丧习俗
父母走过的坎坷路程(选载)1
罗荣:罗屏汉故居有我童年的烙印(图)
特稿:罗屏汉故居有我童年的烙印(图)
任远志: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故事之二十二:周恩
特稿: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故事之二十二:周恩来
朱国缤、傅永曙:抗战时期战斗在和含地区的开国将军
特稿:抗战时期战斗在和含地区的开国将军余明(图)
刘震生书记上专题党课(组图)
“心向党、颂总理、爱莲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暨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