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民俗>>正文
特稿:陇南山歌与陇南民俗
2022-09-01 15:22:22
作者:娄炳成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陇南民间称民歌为山歌。民俗专家柯杨说道:“山歌是民俗的万花筒”。从陇南山歌所反映的全视角、多方位、包罗万象的民俗现象来看,的确如此。陇南山歌极为丰富的内容里,涉及到了陇南人的衣着打扮、饮食习惯、建筑风格、婚丧习俗、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陈规陋习和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

    本文就陇南山歌中所反映的一些民俗文化现象,进行粗略的梳理和浅显的探讨。

    一、反映陇南人衣饰打扮现象的山歌

    陇南地山多、水多,四季分明,各县之间的气候差距较大。而且,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都与陇南有关。这里曾是氐羌等民族生活过的方,又是秦先祖的发祥地。民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极具特点。陇南人的衣饰打扮,既不同于南方紧身掐腰的秀丽,又与北方宽袍大袖的粗犷相异。当地谚语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如“二系草帽十八旋,郞戴帽子姐开钱。”陇南地形差异较大,草帽是老百姓夏天劳动外出时的主要用品,既可以遮风雨,又可以遮太阳,亦是装饰品。因而也是情郎情妹青睐的传情信物,这似乎在今天动不动就送金银首饰的青年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头上戴的草帽,脚下却穿的草鞋麻鞋,但为了心上人却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麻鞋烂着没穿了,花儿多着两耽了。”很显然,草鞋与麻鞋相比在质地材料上都差了一个档次,“麻鞋烂了四十双,草鞋都没人给一双。”白色是绝大多数西北人都喜欢的颜色,这种尚白与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白色和青色夹杂在一起显得格外精神,“白汗褂、青裌裌,贤妹娃打扮寻下家。”这种穿着肯定是比较高的档次了,只有在特殊时期相亲时才能有如此的打扮,“丝光袜子穿两双,不枉世上来一趟。”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行为啊。袜子、鞋子、帽子今天还很常见,而“裹肚子”(有口袋有绣花主要是保暖肚子的内衣)已经十分少有了,“倒找袜子倒找鞋,倒找裹肚郞取来。”夏天能穿上白汗褂青裌裌很不容易,冬天能穿上夹袄就更不容易了,“雪青夹袄套上哩,花儿在我庙上哩。”或者是“红袄儿红来蓝袄儿蓝,唱着山歌把妹缠。”而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还穿麻布衫,大布子衣服等等。身上如此,头上又是怎样的呢?“花儿庄里耍风流,纂纂上擦得蓖麻油。”“郞打簪子一对对,上面掉的花穗穗。”既别簪子又掉穗穗,看上去还是很有派头,很有说服力的,当然他们也用头巾、丝帕、布衫、帽子等等。从这些打扮上可以看出,陇南老百姓的打扮,是以黄土高原的秦陇文化崇尚为主要基调的。

    二、反映陇南人饮食习惯现象的山歌

    关于陇南人的生活习惯,可能用水系去划分更为确切,生活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流域的人,河谷地带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游龙川里的颗颗米,整整缠了三年你。”徽县游龙川是产大米的地方,在山歌中就表现出来了。高山上的人主要以玉米、洋芋、苦荞、黄豆等为主要食物。而生活在西汉水流域的人主要以小麦、玉米(又叫蕃麦)、洋芋、苦荞、胡麻、高粱、燕麦、黄豆等为主要食物。绝大多数陇南人的食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洋芋为主。以面食为主的人佐料以酸辣为主,饮食更倾向于中原饮食文化。“苦苣叶儿馇酸菜,龟娃家屋里我不爱。”酸菜是陇南老百姓最喜欢最离不开的食品之一。“天黑时麻雀寻窝哩,罐罐的拌汤我喝哩。”拌汤则是陇南最为常见的饮食之一,小面疙瘩和洋芋、酸菜做成的。“隔山听着郞唱哩,面片子撂着锅行哩。”面片子也是陇南普通老百姓常吃的面食之一。“先前好着没话说,给我的鸡蛋卷馍馍。”鸡蛋卷馍馍是陇南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困难时期的奢侈品。“蕃麦地里的豆儿瓜,宁折豆儿不折瓜。”“胡麻花儿天蓝的,你是我的先前的。”胡麻是一种油料作物,在陇南山区最为常见,胡麻开的花是蓝色的,胡麻籽榨的油味美可口。“大麦青稞煮酒哩,人情仁义分手哩。”再如“高粱割了收燕麦,四十多天没见你。”“称银的戥子量米的斗,认不得贤妹难开口。”这里的米显然就是大米了。在生活艰难时“碗里的拌汤水一样,野菜吃的脸式黄。”以米饭为主食的人,主要以麻辣口味为主,更倾向于巴蜀人的饮食习惯。

    三、反映陇南人住宅建筑风格现象的山歌

    受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的影响,陇南各地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有以土木结构为主的高檐大瓦房,房檐雕梁画栋很似讲究“黄蒿长到房檐上,背这空名实冤枉。”还有具备北方人精神和文化气质的四合院,“四合院的青瓦房,郞为花儿常跳墙。”有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平房。室内的陈设、家具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小哥走到栏依(房檐下的高台空地)上,你支枕头她扫炕。”“黄杨木的大立柜,想死不得同床睡。”“枣红的立柜花箱子,叫声贤妹娃开窗子。”在没有砖房瓦房的时候,还有茅草房,土墙、土院,“院子外面找到了,墙上全放刺罩了。”有门、窗子、房檐等等。“上了梁梁凉一凉,照着花儿的茅草房。照不着窗子照不着门,照不着花儿院里行。”

    四、反映陇南人商旅谋生现象的山歌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陇南人和外界的联系并不是太多,但为了生存,一部分人不得不背负着希望走出大山行旅或谋生。他们与邻省青海四川等地都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甘肃、青海盛产食盐、药材、鸦片,而四川以出产茶叶、丝绸、布匹闻名,为了获取这些生活物资,这一带的人们不得不千里迢迢下四川经商做买卖,“走过高山走大湾,小哥哥拌茶下四川。”唱遍全国全世界的经典民歌、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的恋曲”、“出门人心底的歌”的《下四川》就采自陇南礼县。“想背背子下四川,家里有个心不安。”人总是活在情感和生活的矛盾之中。麦客是大西北五六月一道独特的风景,陇南就很多,他们像迁徙的鸟群一样,随着麦子成熟的地方而迁徙,只背一个布袋子做成的包,放一把镰刀,放一件衣服奔波在陕西、宁夏、青海等地。“三张镰刀打一张,陕西坝里赶麦场。”陕西的麦子割完了,就顺着去的路线往回赶,“陕西坝里麦没了,赶到千阳陇川了。”其实赶麦场也是打短工的形式之一。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同一个市的县与县之间也相距很远,“打工的小哥走宕昌,手托手儿送一趟。”除了打工还有经商的,“伏羌路上的挑子客。草帽贩到西和来。”省城兰州也是最主要的去处,“黄牛娃皮子做鼓哩,小哥哥兰州下苦哩。”为了生计,年轻的男人们不得不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到遥远的省城兰州去下苦出力挣钱,“尖角背篼双皮靽,小哥哥兰州背石炭(煤)。当然还有去更远的地方的,“小哥哥新疆口外哩,有话我给谁带呢?”则表现了一种很深的思念与困惑。

  五、反映陇南人婚丧习俗现象的山歌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农民之中,先结婚后恋爱几乎是常态,所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特定方式。“娘娘大大心瞎的,给娃找下的吃烟(抽大烟)的。”无形中流露出许多怨恨,而有些则是渴望的,“把你娶着我家里,一个碗里喝汤哩。”婚姻的场面是浓重的,“订了亲、八字盘,定下日子结婚缘。”“订了亲、小哥忙,请来木匠修新房。订了亲、贤妹忙,拚黑赶明做陪房(嫁妆)。”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的,有些恰恰是厌烦的,“郞没错、妹没过,婚缘到头躲不过。”所以婚姻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而爱情却是永恒的话题,使年轻人如痴如醉,“十七十八不缠花,阳世三界的死娃娃。”“只要郞把妹看上,妹的热窝窝郞占上。”海枯石烂的爱情是常有的,但并不是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于是就有了用今天的话所谓的婚外恋、偷情、出轨等行为了。“月亮落了星宿多,花儿交了个脚户哥。”也有“郞心急、妹心慌,趁天黑摸到老地方。”的悄悄约会,但对于偷情者是社会道德所唾弃和不容许的,所以只能偷偷摸摸。除了道德的约束之外,婆婆则是主要的阻挠者,“我的阿家(婆婆)办法大,不要我和郞喘话。”最可怜的要数那些指腹为婚的包办婚姻和童养媳了,“打得公鸡下蛋哩,娘老子一手包办哩。十八的新娘七岁的郎,我背小郎入洞房。”

  丧葬则是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在陇南也不例外。陇南谚语就有“死人奔土如奔金”之说,在山歌中对死亡的说法也就比较多了,有自然的诉说,有对可恨之人的诅咒。“阴阳哥哥看地方,把花儿埋着远路上。”陇南各地人死后的一切活动都有阴阳先生来定夺,对埋死人非常重视,在陇南民间把活人住的地方叫阳庄,把埋死人的地方叫阴庄。“柏木的棺材乌木的档,上下河里请木匠。张木匠、李木匠,棺材卷成柳叶样。”在老百姓看来阴庄的好坏关系到后代儿孙的发旺。所以对地方的考究非常重视。“张阴阳、李阴阳,法器罗针全拿上。一来给花儿看地方,二来给花儿做道场。”

  六、反映陇南人审美情趣现象的山歌

  地域的独特及其封闭性,造就了陇南人独有的审美情趣。“郎的命咋这样苦,找下的婆娘二百五。”“二百五”是对那些智力不正常的人的称谓,是谁见都害怕的人。“寻下的婆娘潮着哩,走路头常摇着哩。塌塌鼻子歪歪嘴,世下两条罗圈腿。”寥寥几句就把一个长相很糟糕的女人形象呈现在面前了。更为糟糕的是“大豌豆熟了两瓣子,嘴大眼斜碎汉子。脚象木锨脸脑麻,脖子里掉下个瘿瓜瓜。”嘴大、眼斜、个头又小,在讲究三寸金莲的年月,脚大显然也是一种罪恶丑陋,象木锨大就更恐怖了,脸上长满了雀斑肯定不好看,脖子里还掉了个大肉瘤,简直是集所有的丑与一身。这样的女人比《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摩多还要丑。“你觉得你是人稍子,脸脑活像猪腰子。”“把你觉得好完了,脸上的疙瘩长严了。”则是对丑男的复述。那么陇南老百姓对美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高高山上鹿叫唤,黄白色子的好少年。”对年轻小伙子来说皮肤黄中有白是美的标准之一。“汉子虽碎人中停,脸式又白又心疼。”显然,对少女来说白成了美的标准之一。“你不要嫌我汉子碎,针线茶饭我都会。”对妇女来说会不会做针线、做饭也是美的标准之一了。“剪子铰了醋红绸,小哥家穷人机流(机流:做事干练,潇洒之意。)”这里对外貌的要求已经上升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美了。“花儿爱我年纪小,我爱花儿长得好。”年纪小和长相好也是谈情说爱时,衡量对方是否很美的标准之一了。

  陇南山歌是陇南老百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产物,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我真情的自然流露,不仅押韵,琅琅上口,还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总结,表现出了陇南人积极健康的追求和心态,代表了陇南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整理、发掘和研究这些山歌,不仅有利于保护地方民俗文化,而且还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陇南底蕴厚重、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七夕漫谈
·下一篇:无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优秀传统客家民俗文化“三件套”(组图)
·特稿:连城县“姑田大龙”二三事
·特稿:四川遂宁:非遗“桃子龙”舞动乡村(组图)
·特稿:四川通江:民俗文化活跃乡村(组图)
·特稿: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舞狮拜年民俗文化活动掠影(组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传统优秀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图)
·昔阳:非遗节目下乡展演 村民乐享文化盛宴
·特稿: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扎兰屯市展演秧歌(组图)
·特稿:昔阳:松溪大地贺春潮 喜气洋洋闹元宵(组图)
·特稿:内蒙古:阔得格·乌都日节欢乐多(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陇南山歌与陇南民俗
黄声洪、李耿新、王继伟: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追寻闽
特稿: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追寻闽粤边区红色记忆(组
罗春明:桂东再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行
特稿:桂东再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行的
尹宪成、朱洪芝:原创藏头诗: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
特稿:原创藏头诗: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纪念毛主
特稿:刘冰赋赞——谨以此赋纪念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刘
特稿:人民记者穆青赋
中红头条-江山、陈胜、江河、金梅:晶澳科技开展《厉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