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镇中堡村元宵节“游大龙”盛况。
姑田镇城兜村元宵节“游大龙”盛况。
长较村马灯队春节“跑马灯”拜年。
马灯队踩街前行进行时。
历史上,福建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县姑田镇客家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民俗文化活动有:正月初一起至正月初十的跑马灯拜年;舞龙灯拜年;欢度元宵节举行的“游大龙”盛大民俗文化活动。被称为“三件套”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游大龙 姑田元宵节游大龙民俗文化活动最为盛大,有400余年悠久历史。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中堡村、下堡村、城兜村各出游一条大龙,欢度元宵佳节,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百业兴旺。
姑田游大龙,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2月6日(元宵节),姑田镇举行盛大游大龙民俗文化活动,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享誉“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甲天下’美称,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客家文化品牌。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开展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评选活动。姑田游大龙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俗民间项目。
时过境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中青年人参与传承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舞狮、舞龙灯、跑马灯拜年民俗文化活动,在本世纪初,这三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就陆续不再传承举办,成为乡愁。
盛大的游大龙民俗文化活动,延续至2019年元宵节。2020年春节,因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为响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地群众也暂停举行元宵节游大龙盛大民俗文化活动。
跑马灯 姑田的春节跑马灯拜年民俗文化活动,始于清末,分“跑马灯”和“马灯戏”两种。“跑马灯”是儿童跑马舞蹈,边舞边唱。有“8”字、“口”字等队形。“马灯戏”即儿童跑马舞蹈后,随行乐队进入大厅围桌唱戏。
跑马灯阵容一般由8头纸马组成,纸马分头尾两节扎成,用布带挎在腰间,胸前是马头截,背后是马后藏,儿童在中间酷似骑马。骑马演出者是十二三岁的儿童,每人手拿一把扇掌子,化装成古装人物,表演进城、闯四门、出城等故事情节。
表演跑马灯舞,表演者“骑”着纸马,手执彩扇,配合鼓乐声,步伐时而欢快似万马奔腾,时而碎步如溜达,不断变换队形。欣赏跑马灯舞,让人格外陶醉。
跑马灯队伍出发进入村庄时,随行乐队沿途吹奏,示人迎接。跑马灯时唱的大多是民间小调,如《瓜子仁》《闹五更》《采茶调)等,琴笛伴奏,再配上有节奏的锣鼓,引人人胜,节日气氛浓厚。跑完马灯舞后,接马灯人家,按马匹数发给儿童演员每人一个小红包。
“马灯戏”,跑马灯舞蹈结束后,乐队即进入厅堂围桌而坐, 开锣唱戏。一户人家只唱一首戏,特殊情况也有唱两首戏的。接马灯人家要端出茶酒、冷盘(春盘)糕点等食品招待。冷盘上放一个大红包以作酬谢。戏唱完后,马灯队前往下一家拜年,出门需燃放爆竹送行。
历史上,上东洋、丰头、华坑、 留垅、张洋,岭兜、溪口、邓屋、万堂、厚洋、城兜、周、黄屋等村都出过马灯。
舞龙灯 始于清乾隆年间,龙灯由7—9节组成,每节用一块长约0.8米,宽0.1米的木板为底板,底板中部装木柄,底板上面用竹篾扎成大0.35米,高0.5米,长0.8米的龙段,用纸糊裱,画上龙鳞和云彩。节与节之间系一条1:2米长的红布条作连带。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夜晚舞龙灯,人夜时每节点2盏火,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走村串户表演。点火用特制的油绳(本地称油虬),每条长0. 4米,用两股草纸搓成手指般粗的纸绳,将纸绳置滚沸茶油锅中煎透,再掺硫黄。使用时将它夹在龙内的铁制火夹上,使其不致掉落。
舞龙时,在锣鼓和唢呐声中,龙珠挥动,引龙飞舞,盘旋起伏,煞是好看。精彩舞技有“钻花圈”、“龙缠柱”、“双龙抢珠”、“龙上桌”(将1—3张桌子叠起来))等高难度动作表演。当舞龙灯队伍进入村庄时,接龙户就会燃放爆竹、堆燃松脂柴接龙,祈福吉祥安康。所到之处,围观群众甚多,喝彩声不绝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