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连城县姑田镇传统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大龙”盛大民俗文化活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列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
2012年2月6日(元宵节),姑田镇举行盛大游大龙民俗文化活动,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享誉“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甲天下”美称的姑田大龙,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客家文化品牌。
202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颁发证书,“姑田游大龙”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俗民间项目。
制作龙头有讲究
历史上享誉“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甲天下”美称的姑田大龙,龙头的制作却鲜为人知。
龙头的制作要备好以下材料:
一块长5米,宽22厘米的龙板、一卷麻绳、宣纸80张、优质毛竹3根、红纸30张、五色纸20张、火焰纸5张、金纸30张、用于调制稀糊的木薯淀粉3斤; 草绿、黄色、桃红、大红、黑色广告颜料5种。
工艺:用篾刀将毛竹破开后,篾片九成破为扁篾,一成破为圆篾。
将龙板固定在两条长凳上,按龙头主次结构循序渐进的比例,先扎龙头骨架、再扎龙脑。为了便于其他部位继续扎制、裱糊和绘画,要先将龙脑用宣纸裱糊好。紧接着就扎制眼睛(眶)、口腔、鼻子、龙鳃、龙珠、龙舌、牙齿、龙须等部位。期间,在制作好了龙脑后,应将用金纸剪好的“王”字端正的贴在龙头的额头正前方。龙头的一对眼睛的亮光,过去是用手电光,现在改为特殊强光灯,这样,大龙的眼神就更加的神采奕奕,炯炯有神。整个龙头制作好后,最后画上祥云和龙鳞,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天下第一龙龙头就呼之欲出了。
制作龙头、龙尾的开工吉日,约定俗成在正月初一日开工制作,并举行庄重的开工仪式,祭祀龙头、龙尾。承接扎制龙头、龙尾的技师,必须是出龙户中德高望重,三代以上同堂,子孙满堂的长者。
一节龙头,熟练的扎制师傅,足足要20个工作日。仅两个龙眼睛和两边的龙鳃,就需要2天的时间来制作。有时因要拜年耽误扎制,时间较紧时,就采取加人协助制作。
制作好的龙头,高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眼圈直径0.7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7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振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米,大直径0.7米,长4.3米。龙尾高度2.4米,长6米,大直径0.8米
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组要8个人协同,1人观察路况,如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即时负责清除;3人擎抬龙头;4人用绳子从前后拽住龙头,保持龙头巡游途中平稳,减轻擎抬龙头人的负重;出游时,龙头与龙身(龙腰)节节相连,形成几百米的长龙,场面蔚为壮观。龙尾需3人独立抬游,与龙身相距数米远跟随巡游。相传因姑田大龙像形逼真,如将龙尾与龙身相连巡游,会招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天下第一龙“王”
龙,作为神话动物的一种,自她诞生起,就被人们视为圣物,有神龙呈祥、瑞龙献福之说。为什么姑田大龙的额头正中,会有一个用金纸制作的灿灿生辉的金色“王”字呢?
关于这,在民间有多个版本的美丽传说,现简述其中的一个版本。 都说虎虽为万兽之王,却不能送福人间,也不能腾云驾雾,呼云唤雨,上天入海。而神龙却能,此理由一。
姑田的大龙,龙头口中含有硕大龙株,龙尾有孕育龙子龙孙的硕大龙蛋(龙卵),此理由二。
据《姑田镇志》载述,姑田大龙,还具有“老得好”(有近500年的游龙历史);“多得好”(历史上曾出现元宵节出游12条大龙);“长得好”(曾出游过一条大龙,长1160米);“高得好”(擎龙头的龙棍高一丈二尺);“画得好”(祥云、山水、花鸟尽可画在龙身上);“游得好”(近千人参加擎游龙,数万观众随行观看,秩序井然有序)的“五好”特色,此理由三。
姑田的大龙,龙身丰满,制作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此理由四。
在每年的元宵节出游大龙时,龙头、龙尾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祭礼,在出游时,龙头先行人群中,还有专人备有长竹竿,遇到有妨碍高昂的龙头通过的低矮树枝等障碍物,就要用长竹竿暂时撑起,让威严的大龙顺利通过,此理由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