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七夕,今又七夕,热浪滚滚暑未消。七夕本是平常的日子,当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就显得那么耀眼夺目。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原名乞巧节。七夕乞巧,书上说起源于汉代。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每年七夕的夜晚,是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动人、聪明娴慧、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孩子只要在这个晚上诚心向她乞求,就可以获得聪明才智和巧妙技艺,同时也能获得美满的姻缘,因此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百姓相信,七夕夜晚,仰头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人相会时的窃窃私语和情话。 让我们看这碧波荡漾的银河上,一座鹊桥已经成型,牛郎挑着担子,里边装着一年来的思念,还有他留下最好吃的劳动成果一步一步走了上去;织女挎着篮子,里边绣满了一年的相思,还有做好的四季服装,正在疾步迎去。他们相遇了,他们拥抱了,他们到为他们特别准备的新房里去了。顿时,花雨纷落,乐声齐鸣,万千喜鹊上下翻飞,翩翩舞蹈……
七夕乞巧,这个日子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著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也许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早期的关于乞巧的描述。女人乞巧的细节也常常入诗,唐诗中就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句子。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相当隆重,京城之中设有专购乞巧饰品的贸易市场和商店,称作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的针头线脑和祭祀物品,乞巧市上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临近七夕时,乞巧市简直成了姑娘和鲜花的海洋。乞巧节的热闹由此可见一斑。杜牧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刘禹锡有诗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可见,无论是杜牧还是刘禹锡,乃至更多的文人骚客,都或多或少地着墨于牵牛织女。想想,诗行里都有无尽的想象,何况他们脑子里又是如何的千思与万想呢?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我国一些地方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那条人间“天河”如今不复存在,即便人隔千里路悠悠,只要坐上飞机火车,说见面就见面。这就是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比不了的。他们在上面看着,一定很羡慕。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我国一些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民间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我国一些地方,仍留传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