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从沉思中醒过来,他回答:“我写过,但没有毛先生那种可歌可泣的经历,与毛先生的诗词相比,不值一读的。”毛泽东摆摆手:“不一定,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会接触这个问题,在爱情情感方面,应该都是发自内心的。”他吟出了一首词:“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成灰,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停了下来,沉寂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张恨水没有想到,毛泽东是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感到毛泽东离他很近。他感到毛泽东还在思恋、怀念那个坚贞、贤慧的女性……临别时,毛泽东将延安生产的呢料、小米和红枣送给张恨水。毛泽东握着张恨水的手:“张先生要注意身体,再见!”“再见!”张恨水感到自己用单薄的长衫围裹的身体很温暖……
第二天,他上班,同事们问他,他只是统而言之。有人来找,周公的秘书拿来一封函件,封皮上字迹龙飞凤舞,苍劲雄奇。秘书低声说: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近作,是交给周公转送张恨水的,秘书还说,毛泽东让周公捎话请张先生奉和一首。
张恨水打开一看,是一首《沁园春》咏雪词,拜读之后,张恨水深感震撼,那种非同凡响的磅礴气势和气魄,令他震惊不已。他再三拜读,觉得是不能奉和的。这首词的那种气魄、那种情感是无法类比、无法言传的,他如何和的了呢?张恨水反复考虑,终于决定:公开发表,让世人知道毛泽东有着怎样一种非凡的气魄和情感。
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副刊全文刊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第二天《新华日报》予以转载,始而轰动山城,传遍全国……
多年以后,张恨水女儿张明明曾问起这次谈话的内容,张恨水说:“主席说的是关于怎么写爱情的问题。”
重庆一别转眼十年,1955年春节,在全国政协团拜会上,旧友重逢。张恨水似乎并没有因为毛泽东地位的变化而感到拘谨,毛泽东问他:“现在有很多有关工农兵的作品,为什么不见你的新作?”张恨水说:“一来生病多年,二来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恐怕难以胜任。”大概是毛泽东对他的回答印象很深,所以没有多长时间,毛泽东就委托周扬,向张恨水转达他自己对张恨水创作的意见: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老作家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张恨水听了毛泽东的意见,自然在写作上没有什么负担,至1963年他又创作了《孟姜女》《孔雀东南飞》《记者外传》等共八部中长篇小说,还写不少歌颂型的散文诗词。1956年1月,张恨水出席了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又有了与毛泽东见面的机会。茅盾向毛泽东介绍:“这是张恨水。”毛泽东连连说:“当然记得,我们是老朋友。”1976年,张恨水与世长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