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习近平文风中蕴藏的为政智慧 —— 三十一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书记三十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
文风折射思想,更塑造现实。在正定期间,习近平的文风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深刻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更悄然塑造着正定的发展面貌。正如《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所述,当时在正定县委办公室担任干事的李亚平,正是在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言传身教中,真正体会到“文”之一字所承载的千钧之力——它可化育人心,更可推动时代。
以文化人,在经典传承中浇筑执政根基
上世纪80年代,李亚平曾作为“笔杆子”在习近平身边工作,常亲聆指导、撰写文稿。他回忆说:“我发现,习书记平时看书很多,喜欢把看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所以他讲话比较喜欢引经据典。”这种引用,绝非浮于表面的修辞,而是源自长期积淀的思维方式。
早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便带着一整箱书籍,常在煤油灯下阅读砖头般厚重的经典。在清华攻读博士期间,他撰写的《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论文,长达13万字,系统论述了户籍制度改革等重大议题,展现出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并以现代视角重构理论的能力。循着习近平的文风引领,优秀的文字工作者应提升三种素养:于历史典籍中寻找智慧源泉的考古能力,在时代变革中捕捉精神脉动的感知能力,回到现实问题中构建理论框架的建构能力。
实现这种思维重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正是阅读经典。2013年5月,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比喻,形象阐释了学识与才能的辩证关系。我们更能从多年后的实践中看到这种理念的延续——2021年赴贵州考察时,习近平信手拈来孟郊“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赵希迈“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的诗句,将古典诗意融于现代生态治理叙述之中,在文化传承中生动铺展治理新卷。
以文辅政,在换位思考中推进政通人和
据李亚平讲述,习近平对材料和文稿起草一贯强调立足实际;省委、地委的文件可作借鉴,《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观点可资参考,但决不能生搬硬套;他要求撰稿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因地制宜的智慧。
1983年,正定县推行“大包干”试点时,习近平没有让工作停留在文件转发层面,而是亲自带领工作组,历时三个月、走访百余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最终制定出契合实际的“联产承包、包干到户”实施方案。这一“既身入、更心至”的实践,正是打破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的生动体现。当文字工作者开始追问“为什么推行大包干”“承包制如何释放农村生产力”之时,文字便不再仅是记录的载体,而成为改革推进的政策工具与思想资源。
然而,如何让文字材料紧密贴合实际?除了迈出房门、下到一线,李亚平在习近平文风的影响下,更是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我想,我应该换位思考,假设我就是他,是正定县委书记,那么我所管的这个县,哪儿有什么问题、什么事情?我应该怎么去处理、去解决呢?慢慢地,我觉得,关上门写材料的时候,我就是‘正定县委书记’;打开门,我就是县委办公室的干事。”对此,李亚平感触很深,他说:“所以,习书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引导我、锻炼我经常要学会换位思考,按照角色要求进行思维、开展工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既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又站在政策执行者和受益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多维一体的思考方式,正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能力。
以文载道,在守正创新中引领时代潮流
李亚平还回忆道:“那时习书记还有一个特点:只要你写的稿子言之有物,有创新,有具体内容,不讲套话空话,不照本宣科,他就不会去计较,不让我们返工。他讲的时候,往往是脱稿讲,讲话稿中有些不顺当的地方也就自然调整过来了。”习近平的文风始终体现着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早在交代写作要求时,他便已思路清晰、考虑周详,所口述的内容甚至可直接成稿。
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与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脱稿讲话。这一转变,不仅是演讲风格的升华,更是治国理政能力走向成熟的具体体现。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完全脱稿阐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立场。尤其当他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份从容与自信,既来自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也源于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的坚定信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习近平的文风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闪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芒。从正定到中央,从基层实践到治国理政,其文风既一脉相承、坚守本质,又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它深刻启示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既源于经典深厚的理论滋养,又归于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既体现高瞻远瞩的战略格局,又蕴含务实管用的实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