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指导《正定古今》成书 —— 二十九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对正定的历史文化传承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和1600多年的建城史,其历史源头更可追溯至2700多年前。198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以正定县委名义撰写的《正定古今》,系统梳理了正定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在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完成这样一部著作实属不易。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人员、编者之一的石文生直言,该书得以出版,“近平同志贡献最大”。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
提议编书:出“策”出“力”
对于编书的由起,石文生回忆道:“县委召开常委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由近平同志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并提出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然而,当时信息不发达,编书缺乏素材,这可急坏了负责这项工作的具体工作者。他们心里挺犯愁:“这书可怎么编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此,他们来找习近平“支招”。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据石文生回忆,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好像是习近平同志从国家博物馆或者省博物馆得到的一份复印件:“当时复印技术不行,印出来的字模模糊糊的,但好在还能确定是什么字,不至于出错。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深耕一方,必先深知一方,这是习近平的显著工作特点。不论到哪里工作,他都会先对这个地方进行充分了解。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他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始终秉持深入调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走遍正定全县,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熟悉程度甚至比一些当地人还要熟悉。他身体力行推动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全面文物普查,修复古寺古碑,完善保护机制,对古建筑、古树及各类文物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明确标识,实现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他对正定产生了深厚感情,亲自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籍,并提供珍贵资料,全力支持编纂工作。这份深情厚谊数十年来一直温暖着正定人民的心。
指导写作:由“虚”向“实”
石文生继续回忆道:“按照领导要求,1个月后,我整理出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目录,书名暂定《美好的正定》,报近平同志审定。近平同志说,总体不错,就是有点虚的感觉,这可能与你过去写文学作品有关。比如第二章第二节,写改革开放春风吹,人民欢呼赞县委,不能这样写,要用写实手法,用事实和数据说明。原来定的3部分可分为3个篇目,风格和写作手法可有所不同。正定的历史沿革可放在书的最前面,叫做概述。书名不一定叫《美好的正定》,美好不美好还要听人民评价,可用写实的手法叫《正定古今》,古代的事、今天的事都写清楚了,就达到了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
石文生还补充道:“由于《真定府志》是文言文,且历代建制沿革资料散落各个方面,工作起来难度就更大。近平同志知识渊博,虽然到正定时间不长,却是真正的‘正定通’,对写这部分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正定古今》出版时,按出版社要求要有主编、副主编、编委。我们建议由近平同志当主编。他说:‘那样不太合适,主编就是主要负责编写的同志,其他参与编写的同志都很辛苦,要写篇后记进行说明,我写篇序还是可以的。’”
在《正定古今》的编写过程中,习近平将初稿名由《美好的正定》改为《正定古今》,并指导写作团队转变文风,从偏重文学渲染转向注重写实陈述,强调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美不美好还要听人民评价”——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既指出撰书应坚持实事求是,将正定历史的美好交由人民群众评判;也点明党员干部做事必须务实求真,不搞自我“粉饰”,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做人做事,都须恪守“写实”精神。
他言行一致,虽坚持不署名主编,却积极为该书作序,这本身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
为之写序:有“情”有“义”
石文生回忆说:“近平同志为《正定古今》写的序影响很大。序的开篇写道:‘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更想了解这里的一切……’”
《正定古今》的序共1500多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习近平对正定的深厚感情。他在序中对这本书予以肯定:“这是在新形势下用新的体例写成的一本新书……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部系统介绍本县情况的书”。他概括了正定源远流长的历史、瑰玮灿烂的文化古迹和风格独特的名胜古刹,高度赞扬正定出生的三国名将赵子龙等英雄豪杰和文学大家,回忆了自强不息、勇敢奋斗、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名人义士和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定人民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写了自己的感慨:“回忆往事,热血沸腾;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正定人民具有刚强智慧的素质,勤劳朴实的传统,更有不甘现状,勇于开拓、发奋图强的雄心。”他从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中总结:“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他从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呼唤:“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这篇序,是习近平的真实感受和肺腑之言。正是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正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才会使他如此深爱这片土地。也正是在这篇序中,习近平首次以文字形式写下“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对正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情感,正定人民也早已将他视为“老乡”,期盼着他能常回乡看看。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如今的正定古城,积淀厚重历史,承载现代繁华。凝聚了习近平同志大量心血的《正定古今》一书,已成为正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帮助更多人认识正定、读懂历史、思索未来,持续为推动正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深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