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为引进人才“打破壁垒” —— 二十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也是正定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过程”》
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和发展的“引擎”,始终是推动进步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引进犹如“点火器”,通过知识经验的输入激活了技术、经济和观念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制定的“人才九条”,以“拆掉围墙、八面来风”的魄力,突破户籍、档案、编制等制度坚冰,开创了“星期天工程师”“弹性工资制”等创新模式。河北日报记者李乃毅笔下《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的生动报道,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孔雀北飞”的人才盛况。
广纳英才,汇聚发展动能
李乃毅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回忆道:“‘人才九条’文字不长,不过千字,内容却事关各方。利润提成涉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动涉及人事体制,细粮供应涉及粮食政策,农转非又涉及户籍管理。比如人事调动,当时政策是不允许各省市间自由流动的。30多年前和今天不一样,工厂管理者、科技人员属于国家干部,不能自主选择供职单位,一切都由组织分配安排。你想调走,除非所在单位同意,否则你走不了。因为档案是每个干部职工所有的证明文件,你非要走,档案不给你,你的党籍、公职、工龄、工资在新单位接不上,你的户籍在异地落不了,你的口粮在粮店买不到,生活都成了问题。所以,档案关系转不到正定是不行的。针对这种情况,习书记大胆提出,凡是正定急需人才,派人员与原单位友好协商,以最大的诚意争取理解支持;本人决意到正定工作,原单位坚持不放,档案不给,县委、县政府责成组织人事部门重新建档接续关系。这一做法,突破了人才工作调动的瓶颈。尽管困难很多,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还是做到了,这确实是需要眼光、胆识和勇气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艰难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充满阵痛,其中人事制度的桎梏尤为显著。人事调动与户籍、档案紧密绑定,手续复杂且跨区域调动难度大,主要因为“户籍+档案+多部门审批”模式,让个人职业流动需依附于单位和体制,缺乏自主选择权。
在计划经济体制仍占主导、人才流动机制僵化的年代,“人才九条”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勇气,在利益分配、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等领域实现制度性突破。其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政策文本层面,更彰显于高效的执行机制:通过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和服务处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动态“人才账”、主要领导亲自督办等举措,切实解决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痛点。特别是“原单位不放可重新建档”的人事破冰条款,以及科技人员自主择岗的创新设计,既突破了传统管理体制的桎梏,又体现了“人才优先”的服务理念。这一改革实践不仅激活了正定县的发展动能,更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才制度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
思想破冰,畅通引进“快车道”
李乃毅继续回忆说:“阻力很多,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1983年,改革开放还不久,我们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间不长,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从‘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还有很多人对知识分子存有偏见。比如,‘给人才提供全部细粮’这一条,就有人不理解。那个时候,包括习书记在内所有干部、职工,都是吃百分之60的粗粮、百分之40的细粮,这是国家的规定。给引进的人才供应百分之100细粮,当时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让他们吃百分之100的细粮,而我们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就要吃粗粮?在分配方面,也有人激烈反对。我们干部职工每个月工资才几十元,他们一张纸上写个配方,技术转让费就要几万块,有了利润还要提成,凭什么呀?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知识、对人才、对先进生产力的认知程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给引进人才这么多优惠条件,一些人确实难以接受。怎么办呢?习书记首先统一县委一班人的思想认识。他亲自带队到南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考察,然后召开全县干部动员大会,讲形势、谈发展、绘蓝图、论人才,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形成全县共识。可以说,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也是正定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过程。”
“人才九条”以超前的政策制定打破人才流动僵局,成为地方改革的先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重生产、轻知识”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部分群体将经济建设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与物质产出,片面强调“工人农民是财富创造主体”,却认为知识分子“缺乏实操能力”,难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这种认知偏差在农村基层尤为突出,某些干部甚至质疑知识分子的技术方案和管理理念“脱离实际生产需求”。
面对争议,正定县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让基层干部、企业职工、知识分子充分交流意见,并据此优化政策,化解内部矛盾。同时,以人才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实际案例,证明政策的必要性,倡导“发展优先”理念,促使社会从“零和博弈”转向“共同发展”,逐步消除偏见。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各地争相推出“人才新政”。回望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以“人才九条”破局引才,不仅撬动地方经济腾飞,更让社会深刻认识到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的价值。这是地方决策者在时代变革中主动作为的生动写照,其蕴含的战略眼光、改革胆识与实干担当,成就了一段地方发展的佳话。
从改革开放初期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到如今专家学者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人才始终是改革开放的核心驱动力。历史一再昭示: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国家才能在时代变局中把握先机;只有以破冰的勇气打破桎梏,以实干的担当破解难题,才能在发展浪潮中铸就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