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主持制定“六项规定” —— 十七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举措。这一制度创新以“铁规矩”的刚性约束力,深刻重塑了党风政风,净化了政治生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作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主政正定期间,他就主持制定了县委“六项规定”,并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对此,当时在正定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张银耀印象深刻。从正定“六项规定”到“中央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治党理念和持之以恒的作风建设实践。
酝酿新规,直指沉疴
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张银耀同志回忆道:“‘六项规定’是习近平同志当了县委书记以后做的一项重要决定。当时,他清楚地意识到干部作风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有的干部有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有的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还有的不深入基层,爱说假话、大话、空话。另外,就是会议多,三挤两占的,落实干工作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这些作风问题不仅影响施政效能,更会侵蚀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习近平深深懂得,基层治理直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他精准把脉干部作风顽疾——官僚主义、脱离实际、空谈虚功、文山会海等问题,以“六项规定”为抓手直击要害。这种见微知著的问题意识和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既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彰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
严谨打磨,新规出台
张银耀接着说道:“习近平同志当了县委书记以后,一方面抓干部作风问题,另一方面就大量地削减文山会海,规定一星期至少两天是‘无会议日’。他给四大机关和各个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和推广这个观念。为解决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和我们工作人员一起,一条一条地研究,并交代我们多琢磨琢磨,然后拿出来再商量。我们根据他的意思反复进行推敲,拿出来以后提交会议讨论。后来常委会定了,就由县委正式颁布出台了‘六项规定’。”习近平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性地作出“无会议日”规定,通过亲笔信倡导工作理念革新,率先垂范破除各种作风积弊。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习近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亲自参与条款研究,要求“多琢磨琢磨”确保政策精准度;又严格履行决策程序,经集体讨论后形成县委正式文件。这种将问题导向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领导带头与群策群力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使“六项规定”既有破旧立新的改革锐气,又具科学严谨的制度刚性。“六项规定”的出台,不仅是对当时干部作风的一次“校准”,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规矩之始,作风之变
张银耀十分自豪:“总的看,‘六项规定’要求具体,操作性强,针对当时突出的作风积弊,为领导干部定下了规矩,形成了制度。规定出来之后,习近平同志着力抓好落实,正定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很多人说,当年的‘六项规定’和现在的‘八项规定’如出一辙,这是很有道理的。”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习近平的示范引领下,“六项规定”在正定县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项制度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是“制度治党”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其通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动整体转变的工作方法,与“中央八项规定”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政治品格。
从正定县委大院到中南海,“六项规定”就像一颗种子,在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的精心培育下,长成了“八项规定”这棵“参天大树”。如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有序开展,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让这棵大树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更加枝繁叶茂,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根基,让人民群众在清风正气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