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说话,既是思维深度与自身素养的直观呈现,亦是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特别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如何言之在理、言之有物,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在《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江山从一名记者的角度谈了习近平的特点:“他说话,就如同他做事、做人一样,不摆花架子,不搞虚的东西,踏踏实实、诚诚恳恳。”
江山回忆道:“他讲话不是很多,不像有些人那样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反而,他讲话的特点是很实在,把事实讲得很透彻,把道理说到点子上,有啥说啥,不喊口号,不说套话。”
话不多但句句在理,不绕弯子不摆花架子——这样的领导干部谁不爱呢?反观有些人说话像放鞭炮,噼里啪啦响半天,仔细一听全是空响!习近平的这种“干货式”表达,实实在在,不用长篇大论,也能轻轻松松把事儿说明白,深受人民群众喜欢。
在向正定干部群众解释“半城郊型”经济时,习近平说:“我们处在城市和农村中间过渡的位置上,就应该走城市和农村中间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如果靠城不会吃城,那就是傻瓜!”在带领宁德摆脱贫困时,他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样的生动理念激励闽东人民奋力挣脱贫困的束缚。
如今,我们常常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中讲故事、举事例,言语之间,便能让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背后,是习近平真挚的为民情怀,是他说到做到的责任感。
中华文化历来注重言行一致,强调“察其言而观其行”,认为言语表述与实际行动往往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从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辩证法,到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的话语始终扎根现实土壤。在福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他巧用“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俚语,让深奥的改革方案变得通俗易懂;在浙江调研“千万工程”时,一句“让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向往”的质朴话语,道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逻辑。正是凭借“百姓听得懂、干部记得住”的朴实表达,习近平提出的“弱鸟先飞”理念才能切实转化为行动力量,至今仍在闽东大地焕发着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系统构建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穿透力,又闪耀着中华传统文人的语言智慧,更饱含着人民领袖的赤子情怀,形成了思想引领力、情感共鸣力和实践指导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时至今日这段话仍震耳发聩。广大党员干部应引以为戒、有所作为,努力说真话、讲实话,与老百姓“好好说话”。并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锤炼过硬本领,让话语更加平易近人,做事更加脚踏实地。
(文/学习大军,2025年5月22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