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位卑未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习近平的“平易近人”令时任正定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高培琦印象特别深刻。在他眼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友善、谦和,都很真诚、亲切、厚道”。这种植根基层、心系百姓的公仆本色,这种身居要职、本色不改的质朴品格,不仅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如磐,更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精神标杆。
田埂上的“学生书记”
高培琦回忆说:“我记得,习书记到正定不久,他第一次和我们县委办公室的几位同志一起到三角村下乡。我们是骑自行车去的,当我们赶到三角村村西的棉花试验田时,看到全县闻名的种棉能手冯玉明正在棉花地里忙碌。那个时候冯玉明已经上岁数了,习书记把自行车一支,就朝他走过去,冯玉明也从棉花地里走出来迎接。29岁的习书记一把握住冯玉明的手,谦虚而又诚恳地说:‘冯伯伯,您好,我今天是来跟您学习种棉花的!’一个县委副书记对一个农民这么称呼,让冯玉明有点措手不及。他说:‘别别别,你是领导,可不能这样。’后来,习书记确实跟着冯玉明学习种棉花的技术,他们也成了忘年交。不久之后,习书记在全县推广种棉花的经验,使全县棉花产量有了新的提高,让绝大部分种棉花的农民都受了益。”一声真诚的“冯伯伯”,不仅打破了干群界限,更体现了习近平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带着对实践经验的渴求,虚心向老农请教,将学到的技术推广到全县各地,使棉花增产、农民增收。这种深入基层的工作方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真正被群众接纳;只有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才能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正是这种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如今正推动着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县委大院里的“知己书记”
高培琦告诉记者:“习书记在县委也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我们县委、县政府大院里是出了名的。习书记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晚上经常加班工作。他夜里把工作完成以后,有时候还约一起加班的同事们到他办公室聊天。因为他知识渊博,聊天的时候除了说县里一些情况,古今中外、人文历史,海阔天空什么都聊,什么都讲。大多数时候,都是他讲,我们听。有时候,我们也会参加讨论,每次都聊得很尽兴,很热闹。有时候,他把从北京拿回来的罐头、糖果分给我们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聊,非常过瘾。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把他当成县委书记,当成一个了不起的‘官儿’,都是把他当成伙伴,当成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知己好友。”一起加班,一起谈天说地;分罐头、分糖果……这些温馨互动,让严谨的办公氛围平添了许多人情味。此时的习近平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个工作勤勉,同时极具亲和力、毫无官僚习气、能推心置腹的伙伴,是一个兼具实干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知己书记”。他平等待人、真诚交流、乐于分享,营造了和谐融洽、充满活力与思想碰撞的工作氛围,与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友谊。这是他作为领导者一贯以来的人格魅力,更为当前全党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了典范。
群众眼里的“自己人”
高培琦接着说道:“他不但和县里的干部、工作人员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对县委大院看大门的门卫、伙房的炊事员、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县招待所的服务员、做勤杂活的临时工也都很亲切。他很尊重人,很热情,所以大家见到他都愿意跟他打招呼。他每次一到招待所,工人和服务员都会大声喊他:‘习书记!’就像喊自己的朋友一样热情,一点也不拘谨。习书记每次也都是微笑着答应,点头回应。”习近平心里装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拿自己当“特殊人物”,他用真诚待人,把“领导”这个身份变成了跟人好好相处的桥梁。正是这份真诚,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亲近,让群众愿意把他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对党的光荣传统的赓续传承,更是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根本保障。唯有让干部作风深深扎根于群众沃土、真诚服务于人民需求,方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展现的“多重身份”与“平易近人”作风,看似是个人风格,实则是他深厚党性修养、坚定宗旨意识和先进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他扎根基层、心系人民的政治品格的自然流露。从骑着自行车下乡调研到与群众同吃同住,从推动县域改革到关心百姓冷暖,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着青年习近平就已形成的深厚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