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习近平“喊楼”寻人 —— 十二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也是正定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过程”》
1983年3月29日,一篇名为《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的新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报道中谈到的“人才九条”政策正是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亲自研究制定的,其中在招才纳贤方面的创新举措,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吸引了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年后,这篇报道的作者李乃毅在《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再次谈及习近平的人才观时依然感慨万千。
登门“喊楼”求人才。据李乃毅回忆,石家庄市当时有一位新产品发明人,习近平很想把他请到正定办厂,但只知道他住在桥东区谈固小区,不知道具体住在哪栋楼。那天晚上,习近平亲自到小区寻访,看到楼房很多,干脆就用双手作喇叭扯起嗓子高喊那个人的名字,边走边喊,终于找到了他的家。这如果换作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特别是所谓的“i人”(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可能就放弃了,何况作为一个领导,还要放下“身段”和“面子”在小区“喊楼”呢。后来,当了解到在研制新产品过程中,发明人的儿子误服试剂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习近平立刻答应把技术转让费再提高一些,以便给孩子治病。如此真诚的习近平,让这位工程师深受感动,很快在正定新城铺乡办起了日化厂,当年盈利就达到了39万元。这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乡办企业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古有“三顾茅庐”,今有“喊楼”寻才,这些故事的背后,都体现了对人才的渴望,更反映出习近平一心为了推动地方发展的忘我执着。
容人有量识人才。李乃毅还谈到了另一个故事。当时正定有一位很有才华但性格耿直的作家贾大山,他在听说来正定工作的习近平不满29岁时,就不屑地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人管我们。”这换作一般的领导,即使不生气,大概率也是不会对贾大山有好印象的。但习近平不是“一般的领导”,在听到贾大山这句话后,他不仅不生气,还主动去找贾大山,真诚地登门求教。后来,在交往接触中,习近平看中了贾大山的德才兼备、坦诚务实,以及他的领导能力,于是打破非党人士只能担任副职的惯例,把贾大山直接提拔为县文化局局长。事实证明,习近平看人是非常准的,贾大山当上局长后各项工作都干得很好,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当然,贾大山之后不但改变了对习近平的印象,还与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贾大山去世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念念不忘:“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并以此勉励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可见习近平不仅胸襟宽广,而且是真正地识才、爱才、惜才。
容错试错用人才。习近平在正定思人之苦、谅人之难、成人之善、容人之量的故事还有很多,尤其体现在“人才九条”当中。习近平对如何使用人才、关心人才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政策,比如“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受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等等。很多政策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大胆”,很有突破性的,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这些都体现了“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人才九条”公开发布后,不到一个月,县里就接待来信来访150人次,其中具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或相当职称的46人,一年内更是吸引了700余名科技人员来函咨询、联系调动,也难怪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50多名高级专家学者都愿意来应聘参加经济顾问团。这样的人才虹吸效应可以说堪比“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的典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