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在河北正定办公室里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梳理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很多治国理政思想和理论,与他在河北省正定县步入政坛之初的探索实践是息息相通的。在《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曾任正定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宣传部副部长的高培琦在回忆时评价说:“如果我们从正定看到福建、看到浙江、看到上海、再看到北京,可以看到一条很明显的脉络。”在这条脉络上,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和实践发展性。
战略目标拓展深化。据高培琦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提出要将正定建设成为华北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正定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正定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据此为正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可以说是非常精准的。从后来的执政经历看,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提出“3820”战略工程,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在上海首创“四个放在”方法论,他的这些战略部署至今都在深刻影响和推动着这些地方的全方位发展。从“华北明珠”的构想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实现了从局部到全局的升华,这些区域性的发展规划最终汇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宏大坐标系。
作风建设一脉相承。据高培琦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提出了“六项规定”,并且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奉公、真抓实干,这些都是他对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后来到了福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制定“廉洁自律12条”、提出“为官四要”、首倡“四下基层”,在福州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浙江,他亲自推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倡导“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上海倡导领导干部“干字当头”,推动了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直到今天,我们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回头再看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这些往事,也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感悟优良作风,更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作风建设从具体规范到制度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习近平总书记将扎根基层实践与着眼时代要求相结合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理政思想。
精神谱系赓续发展。据高培琦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要求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在正定他曾推动6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对其中4处遗址实施立碑保护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亲自推动下,位于原省立正定七中旧址的革命遗址得以立碑纪念,该处正是1924年12月正定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地,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革命文物,更确立了正定县党组织发源地的历史地位。此后,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亲自推动古田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修缮工作,将革命文物视为传承精神血脉的核心载体;在浙江主政期间,他不仅主导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扩建提升项目,更创造性提炼出“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实现“千万工程”与革命老区振兴的有机融合;2007年在上海工作的7个多月时间里,他曾经三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对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高度关心关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重要要求。从铭记革命先烈到弘扬精神谱系,其中既保持着一致性连续性,又随时代发展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这一系列执政理念生动展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在理论创新中持续发展的鲜明特征。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