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强力纠风!严禁“公款吃喝” —— 二十三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书记三十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
张伯行在《却赠檄文》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为这句箴言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曾任正定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经委主任兼党委书记的李亚平同志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青年习近平拒用公款吃喝等往事,展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谁吃饭谁付钱
李亚平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回忆道:“有一天上午,我在习书记那里闲谈时,管接待的行政组长王新友敲门进来了,跟习书记说了两句话,准备告辞。这时候习书记叫住他,并拿出了10元钱说:‘新友,一会儿你去招待所,顺便把我在招待所吃过的几次饭都结算清,如果其他常委也有没结的饭账,也都付清了。’王新友说:‘习书记,算了吧,之前的饭账,办公室已经垫付了。’习书记很严肃地说:‘以后不要这样,谁吃饭谁付钱,再遇到这类问题都照此办理。’”
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习近平拒绝办公室垫付饭账的坚决态度,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必须抓早抓小的治理智慧,也为新时代以雷霆手段整治违规吃喝问题提供了历史镜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破题、以整治“四风”深化,通过“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持续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这既是对“谁吃饭谁付钱”等优良传统的赓续发展,更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创新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与政治品格。
满是窟窿的“花背心”
李亚平接着回忆说:“当时,我联想到习书记头年夏天穿的满是窟窿的‘花背心’。当年春天帮他搬家的时候,见到他的褥子竟然是旧衣服和布头拼接起来的。可见,他一贯严于律己,从来没有那些高干子弟的纨绔之气。我平时还总认为自己在生活上比较平民化,但与习书记的艰苦朴素比起来,还是自愧不如。”
青年习近平“满是窟窿的花背心”和“旧布拼接的褥子”,犹如穿越时空的切片,映照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哲学。这种刻进基因的价值坚守,正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最生动的具象表达。从井冈山的“一根灯芯”照亮革命初心,到延安窑洞里“自己动手”的奋斗身影;从西柏坡“两个务必”的进京警钟,到习近平简朴生活的当代实践——这些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基因库。
拒绝用公款报账
李亚平回忆说:“还有一件小事。国庆节放假期间,有一天下午,我随习书记去大佛寺,看看寺管会新班子上任后的工作情况。晚上,回到县委,习书记拿出10元钱请客,想要请晚上值班的人员一块儿聊聊。我拿了习书记的钱出去买了些菜,哪知道回来的时候一看,一位值班人员早准备了不少菜,他还让我把钱退给习书记。我当时没过脑子,拿了钱就去退。那位值班人员过来解释说:‘习书记,今天晚饭的钱由办公室卖报纸的钱来开支,就不用您个人破费了。’习书记严肃地说:‘个人吃喝怎么能用公款报账?即使是卖报纸的钱,也是大伙的,也不能随便用。’这顿饭所有的开销,后来都由习书记个人掏腰包支付。那些卖报纸的钱,从哪里来的,还是规规矩矩地回到哪里去了。今天,我们施行的八项规定,与习书记当年对自己、对我们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
《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古训,在习近平“拒用卖报钱付饭费”的当代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当值班人员提议用办公室卖报纸的钱支付餐费时,那句“卖报纸的钱,也是大伙的,也不能随便用”的朴素回应,恰似一柄精神标尺,丈量出“慎微慎初”的政治品格与“严于律己”的执政操守。这种将作风意识具象为“一分一厘见党性”的实践智慧,不仅为治国理政奠定了基石,更构建起“小事不逾矩,大事守方圆”的执政逻辑。
从在正定拒绝用公款报账的工作生活细节到如今党中央三令五申整治违规吃喝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知,将“作风建设无小事”的古老箴言转化为制度治党的当代实践。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通过“打虎拍蝇猎狐”等雷霆手段,将“慎微慎初”的理念升华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谁吃饭谁付钱”的朴素原则已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一顿饭的纪律”成为衡量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的重要标尺。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决整治违规吃喝等“四风”问题,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走好走稳新时代“赶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