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宿舍楼察看学生住宿条件。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习近平的“不计较” —— 十八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焦裕禄在兰考,盖着一条打满补丁的被子却心系群众冷暖;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住茅棚、吃粗粮,却让荒山变绿洲。这些共产党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曾与习近平一起在正定工作过的张银耀回忆说,当时年轻的习近平同样具有这种“不计较”精神,住办公室、吃大锅饭,全身心投入工作。这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品质,正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传承。
不计较“住”:窄床板上的宽情怀
张银耀同志回忆道:“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的时候,生活各方面条件特别艰苦。县委办公室都是平房,一间屋也就是十几平方米,大约三米宽五六米长这样的规格。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过来的时候,床板都不够用,而且都很窄,一米左右宽的床板,就算是比较宽的了。把床板在两个木凳子或者砖垛上一架,上面铺好垫子,这就是一张床了。”“习近平同志的床就是这样的:一床棉垫子,一块窄床板,下面用两个木凳子一架。铺盖是他自己带来的:一条褥子,一条军被。床上就这么点东西。褥子是他母亲给他做的,因为用久了,上面有很多补丁。”很多与习近平共事过的受访者都曾表示,习近平从来不注重物质享受,不搞特殊,反对特权,严于律己。在正定工作期间,简陋的办公居住环境、简单的铺盖乃至带补丁的褥子,就是他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秉持这样的作风和为民初心,他在正定推动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即便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他依旧淡泊名利和物质,始终把心思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刻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我们立起了精神标杆。
不计较“穿”:三载布衣不改色
张银耀接着讲述:“习近平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他在正定3年多时间里,冬天穿军大衣,夏天穿绿军装,基本上就没有别的衣服了。去北京开会,就穿个中山服,穿个布鞋或胶鞋,有时穿个布棉鞋。他那几年唯一穿了一次西装,就是1985年3月他率领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玉米加工考察团去美国考察的时候,那次是我送他到的北京。”“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军大衣、绿军装、中山服、布鞋……习近平一贯朴素的衣着,展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生活习惯,更是他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写照,体现出共产党人扎根群众的朴素作风,也诠释了他坚守初心的可贵品格。习近平的朴素衣着,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纯粹的为民初心;也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不计较“吃”:一锅一灶见初心
张银耀继续讲述道:“平时,习近平同志吃的非常简单。当时我们县委都是吃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习近平也吃什么,没有小灶。”“我们下乡也多,搞调研,有的时候能在乡里吃顿饭,有时候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就回来了。回来晚了,食堂的饭就没有了。运气好的时候,食堂有点剩的凉饭,热一热,能填饱肚子。运气不好的时候,连凉饭都没有,只能饿肚子,啥也吃不上。”“为了让习近平同志能够吃得好一点,我们买了一个煤油炉和一个小锅,这样我就可以给他煮挂面,放点葱花,放点香菜,再卧个鸡蛋,又热乎又有营养。”“后来条件逐渐好一点了,县委机关总务室给我俩配了个煤气罐,又有了一个炒锅,一个焖米饭的锅。这样就方便多了。煮挂面不成问题了,烙个饼,炒个菜,也能做到了。冬天的时候炖白菜、萝卜、土豆,能够吃得更丰富一点,生活上也有所改善。”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朴实无华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他对吃如此淡然,却不辞辛劳、一心扑在事业上,始终与大家同甘共苦,不搞特殊。这些日常片段虽平凡,却深刻诠释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如今,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依然保持本色,到各地考察调研时,吃的通常都是简简单单的家常菜,食堂自助餐,大锅菜等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更是频频亮相。若换作他人,或有人揣度为精心安排,但习近平数十载如一日的质朴作风早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深知,这份质朴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自他融入血脉的人民公仆本色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当共产党的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看得淡、放得下,不能搞‘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和穿’那一套,那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党的工作作风既不是抽象的教条,也不是阶段性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细节中,是贯穿执政全过程的政治基因。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依旧有必要继续保持对艰苦奋斗的敬畏,牢记初心使命,专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
|